作者:李思平
早在羅馬出現以前,希臘人就已經廣泛使用扭力弩砲發射大型箭矢,這種機具是透用槓桿原理轉動扳機組上的滑輪,並將扣著弦的扳機組逐漸向後,而在弓臂逐漸往後收縮的同時,也儲存巨大的張力在扭力繩上。這種儲力方式可以在無需做出極長、堅韌弓臂的情況下,儲存在兩具垂直的扭力繩總成上。依據希臘流傳下來的公式,其扭力繩總成內徑直徑建議是箭矢長度9分之1,而扭力繩高度建議是直徑的6.4倍。
最初扭力弩是作為發射箭矢的固定武器之用,被稱為是Katapeltai oxybeleis,也就是發射尖銳物的扭力機,而到了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的時代,希臘工程師更開發出發射石彈用的Katapeltai petroboloi,也就是發射石彈的扭力機,具備對城牆和塔樓的破壞能力。在投石扭力弩被發明後僅30年,工程師就研發出了可以發射78公斤石彈的超大扭力弩,並曾被馬其頓國王德米特里一世所用。
因此,在文化和科技上廣受希臘影響的羅馬,自然也採用了扭力機作為攻城和城防機具,基礎原理並無改變,但技術以及運用上則有著大幅改進,特別是如何整合進軍團變成有效戰力。
在羅馬共和中期之後,使用扭力機制的工程機具通稱為Tormenta,其發射石彈的是投石扭力弩,而發射箭矢的則是箭矢扭力弩(Catapultae),此詞與今日常用之投石機Catapult雖然字相近,但Catapultae專指投擲大型箭矢的,而小型箭矢弩砲則被稱為是蠍弩(Scorpio)。不過,隨時代演進和古籍作者個人喜好,這些用詞有時會出現混用或以其他詞代稱的狀況,例如Scorpio在西元4世紀時被用來稱呼通常被叫成野驢(Onagar)的扭力投石機,而投石弩在帝國中期也曾稱為是「機器」(Mechanai)。
軍團的砲兵種類與編制
在標準帝國時期的軍團編制中,每個百人隊預計配賦1門蠍弩、每個大隊配1門或以上之投石/箭矢扭力弩,因此每個軍團理論上會有59門蠍弩、10門大型扭力弩,共69門扭力武器。在西元70年的耶路撒冷攻城戰中(Siege of Jerusalem),4個羅馬軍團共部署超過160門弩砲,每個軍團平均40門,考量到戰時資源,也算在合理的數量範圍。
在這些扭力弩用的箭矢與石彈方面,羅馬軍團常用的蠍弩大多屬於3跨度型(3-Spans),發射68.58公分箭矢,而箭矢扭力弩則用2.5英尺型,發射77公分或超長123公分箭矢。至於投石弩和巨型投石弩,則通常會使用輕(2.5~4.5公斤)、中(5~7.5公斤)、中重(9~14公斤)、重(16~26公斤)和超重彈(28.5~40.5公斤)等5類。儘管希臘歷史上曾有紀錄78公斤超重石彈,但這種超重彈射程極短,數量也極為罕見。
備註:1跨度是22.86公分,三跨度約68.58公分,而此跨度指的是箭矢的總長度。
投石扭力弩的彈種以及威力
在石彈方面,以單次出土量約5600發的迦太基舉例,此處出土的石彈以中型最多(3500發)、小型次之(900發),接著是中重(550發)、重型(350發)和超重型(350發)等。雖然這些石彈很可能是迦太基軍所遺留下來的,但這很可能反應出弩砲的石彈配置。
在射程上,一座標準的大隊投石弩在發射13公斤中重彈的情況下,採43.5度仰角發射時最遠可以取得400公尺的射程,但在此距離上殘存動能只剩3分之1,對工事破壞力有限,因此學者普遍認為使用5度或10度發射,能保存最大動能的100~170公尺才是有效射程。
最後,軍團所用的巨型投石弩通常是屬於「1他連得」(1他連得Talent為26公斤)或更大的規格,能發射26公斤或以上之重彈。據古代學者約瑟夫斯(AD 37~100年)宣稱可以將石彈投射至400公尺外,但西元前4世紀建築師費隆(Philo)則說這類器械大概只能投射到160公尺,而現代還原的射程只有90公尺左右,但因工法已經佚失,且當年無統一之砲兵威力測量標準或標準製程。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投石扭力弩最大射程為400公尺,而最短不短於90公尺,因此費隆160公尺比較符合現代科學計算和費隆的說法,同時超出許多弓箭的射程,讓扭力弩的射程存在價值。但使用投石弩發射輕彈的情況下,也可能取得超過400公尺的射程,只是輕彈主要用於殺傷人員,對於城防的破壞力較差。
蠍努的射程與威力
蠍弩是羅馬軍團最知名,也是軍團中配賦最多的扭力武器,每個百人隊皆會配有1門,而最常見的就是3跨度的版本。
根據西元前1世紀之羅馬作家「阿特納奧斯●機械師」(Athenaeus Mechanicus)寫了一本紀載各種攻城機具的書,名為「論機器」(On Machines)。書中記載到3跨度扭力弩(Three-Span)的射程以及其改良者:阿吉西斯塔圖斯(Agesistratus)。根據機械師所說:「阿吉西斯塔圖斯改良之三跨度扭力弩射程可達3.5個斯塔達(Stades,總共大約等於640公尺),但因為這樣的成果實在太令人震撼,導致所有人聽到跟這個人有關的消息時,都很難輕易相信。」(言下之意,太過強大,大部分的人覺得他在唬爛)
三跨度扭力弩發射的箭矢長度為68.58公分,也就是羅馬時代蠍弩的標準彈藥,但因為每個軍團製作的蠍弩品質不一,因此如果以帝國已知改良型的製作法,加上品質不一等因素,蠍弩最大射程400公尺或以上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數字。
羅馬帝國時代遭遇到射程最長的敵遠程機動武器是帕息安複合反曲弓,最大射程約200公尺,而這也是羅馬遇到最頭痛的武器。根據六世紀東羅馬學者「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又曾記載:「如要驅逐這樣的敵人(持帕息安弓者),應該不亞於兩個弓射程之武器。」合理推斷,要有效驅逐拿帕息安弓的敵人,其最大射程應有400公尺,而蠍弩又是最佳的反人員武器,因此這很可能指的是蠍弩。
在威力方面,蠍弩的箭頭曾經被發現卡在古戰場之不列顛人的脊椎骨中,且現代還原之蠍弩發射之箭矢威力也能貫穿羅馬人本身使用的帝國型頭盔,因此在蠍弩面前,當代所有的人員護甲皆無意義。此後,又有金屬拱架之蠍弩出現,讓弦臂可以從彎曲50度增加到70度,增加張力的儲存,更進一步了增長射程。而這種改良型的蠍弩,以今日技術還原後,可以在50公尺射穿2mm的鋼板。
至於精準度則是無話可說,蠍弩可以有效的在攻城戰中壓制城牆上的敵人,射殺騎士甚至奔跑的高盧人,精準射程大約100公尺,又加上最大可達400公尺的射程,能夠有效敵弓箭手並殲滅來犯的敵人。
羅馬砲兵的運用策略
儘管扭力弩的威力巨大,但如果目標城牆是厚實的石磚與夯土結構,則即便是發射超重石彈都很難將城牆擊垮,因此投石扭力弩主要是壓制城牆上的敵人,或者破壞掉塔樓,使敵人減少可以用的射擊陣地。而箭矢扭力弩或蠍弩則可以精準的掃除掉城垛間或塔樓射孔內的敵人,或者壓制意圖衝出城門進行反擊的敵兵,又或者是發射燃燒箭矢,點燃敵人房屋或輜重,造成混亂。
此外,扭力弩也可以被安裝到攻城塔上,針對敵人城牆上的守軍進行壓制,掩護攻城槌和部隊的前進。因此,羅馬砲兵在當時的運用上,傾向於攻城和守成時的火力支援,又或者會出現安裝到馬車上的蠍弩這種機動式的火力支援法,而破城牆的主力依然是攻城槌,這點與中世紀時普遍運用重力投石機破牆有根本的差距。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