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首頁 新聞總覽 九條好漢在一車:美軍新班用運輸車

九條好漢在一車:美軍新班用運輸車

現代步兵雖然有多種交通工具可以乘坐,但是絕大部分還是靠雙腳乘載沉重的裝備抵達前線,並對士氣和體力產生不少影響,對此,美軍將為步兵旅的每個9人班配1輛車...

文:李思平

  在美國陸軍之中,步兵旅(IBCT)之於史崔克旅(SBCT)以及裝甲旅(ABCT)是最輕且最容易部署的,由於沒有配備重型載具與沉重的後勤需求,因此步兵旅很容易可配合海運、鐵路、路運和空運等交通方式進行運輸,部署性極優。但步兵相對的也缺乏戰場機動力,因為步兵就必須藉由卡車、悍馬車等車輛來移動到前線再展開,但「最後一哩路」大部分仍得靠走的,而現代美軍沉重的裝備,將會在這段路嚴重折磨士兵的士氣以及體力。

  為了大幅增強步兵離開主要運輸方式後的機動力,美國陸軍決定為各9人步兵班級單位配備1輛專屬的越野車,讓士兵的最後一哩路也享有機械化的優勢,而這也就是班用運輸車(Infantry Squad Vehicle,ISV)被生產的目的。

 

以成本優勢為主的班用運輸車

  美國陸軍在2019年開標,作戰需求為可裝載9人、酬載3200磅(1500公斤)、卓越的全地形機動力,並可由UH-60黑鷹直升機吊掛、CH-47契奴克機艙運輸且由C-130大力士或C-17運輸機進行低空、低速空投的越野車。而早在此案以前,2014年1月24日美國陸軍提出之極輕戰鬥車(Ultra Light Combat Vehicle,ULCV)之需求與現今ISV類似,且要求廠商提供載具為商業現貨(Commercial off the shelf),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美國陸軍期望的將是一款可達需求但僅需最低程度改裝,且保有成本優勢的車輛。

  在當時,共有通用汽車/里卡多(GM/Ricardo)、奧什科什/飛行者(Oshkosh/Flyer)以及SACI/Polaris等三家聯合廠商前來競標。通用汽車的原型車為以商規雪弗蘭科羅拉多ZR2 (Chevrolet Colorado ZR2)中型卡車作為基礎,奧什科什則是地面機動車1.1 (Ground Mobility Vehicle 1.1,GMV 1.1),而SAIC則推出Polaris DAGOR。此3種原型車在2019年底於亞伯丁驗證場進行測試,接著在2020年初於布拉格堡進行後續測試,而此3種車的測試結果雖然都出色,但最終則是由通用汽車之ISV得標。

▲Flyer 72

▲DAGOR

 

商業現貨是通用汽車的最強優勢

  在2020年6月,美國陸軍已經授予通用汽車一筆金額高達2.143億美元、生產期8年的生產合約,而首批649輛將在2025年底前交付完畢並配發至11個步兵旅,至於後續批次則待軍方批准後則可生產,總數將達2065輛,平均單價為10.37萬美元 (台幣292.43萬)。

  到了2020年10月27日,通用汽車防衛公司(GM Defense LLC)已向美國陸軍交付了第一輛ISV,並開始進行初步作戰測試暨評估,並進一步修正ISV在測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更符合步兵班之作需。

  事實上通用汽車ISV的競爭對手實力皆強大,GMV 1.1實際上是已經被特戰司令部採用的Flyer 72,而Polaris則是全地型機車(ATV)的主要供應商,然而通用汽車的ISV則是以商規雪弗蘭科羅拉多ZR2 (Chevrolet Colorado ZR2)中型卡車架構作為基礎,並且沿用了90%的商規零件,因此具有成本優勢的商業現貨,而這很可能是通用汽車脫穎而出的原因。

 

以雪弗蘭ZR2為基礎的班用運輸車

  通用汽車之班用運輸車(ISV)沿用了90%的商規零件以及10%的特規零件,包括了商規的雪弗蘭運動型組件(Chevrolet Performance),以及特規的防滾龍系統(Rollover Protection System)以符合作戰需求,而平均單價10.37萬美元則符合成本需求。

  ISV車輛總重(滿油但無載重)為2.25公噸,搭載一具GM Duramax 2.8L直列4汽缸渦輪增壓柴油引擎,3400轉時輸出馬力超過200匹,在2000轉時達到369lb/ft的高扭力,但最高可以壓榨出275匹馬力以及420lb/ft扭力的超高輸出,並配有GM液力6檔自動變速箱,前後軸皆有電子式差速鎖,四輪皆有運動型長型懸吊系統及避震器,容易駕駛、越野力佳且乘坐舒適。

  儘管目前官方沒有公佈ISV的速度和航程數據,如果依加上滿酬載(3200磅)後計算,總重將稱加到3.69公噸( 8200磅),且根據曾經測試過類似推重比之車輛的外媒推估,ISV從0~96km/h應低於9.7秒,而到最高極速126km/h則低於17.2秒,速度極快,而ISV也必須要有能力執行300英里(482公里)之72小時任務,因此續航力。

  為了能夠裝載9人班,ISV的佈局為前置引擎,人員艙第1排為2人並列左邊駕駛,第2排3人並列,第3排為2人朝後並列,第4排為2人靠背朝外,共計9個座位,並全配備有4點式安全帶,而背包和裝備則掛載於防滾龍上方。

 

想定編制

  目前第一批649輛分配給11個步兵旅,每個步兵旅平均將得到59輛。不過依現行編制,步兵旅內共有3個步兵營,各3個步兵連與1個兵器連,而每個步兵連(Rifle Company)下轄3個步兵排及1個迫砲組(Mortar section),內有2個迫砲班)及1個連步組(HQ Section),每個步兵排下轄1個排部、3個步兵班及1個兵器班(每班9人)。因此,如果要讓每個連的步兵排都獲得ISV,則每排需要5輛,每連共15輛,每營共45輛,全旅共需135輛,遠高於現在平均的59輛,因此目前只有部分的步兵會得到ISV,有相當部分仍然是需要靠卡車或悍馬車運輸。

 

目前士兵測試回饋與官方回應

  在第二次的士兵測試回饋之中(Soldier Touchpoint 2,STP 2),士兵和單位對ISV提出了不少問題,包括乘坐壅擠、空間狹小、故障率高以及未完整進行各式任務測試等。

  在乘坐與空間方面,儘管ISV是僅有防滾籠的無門設計,且座椅寬度也合乎標準,但士兵在全副武裝後,乘坐起來將會特別壅擠,且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裝個人裝備(野戰背包、武器和部分彈藥)以外的東西,也沒辦法在行進間取用裝備,如果要有預備物資則可能還會需要額外的ISV。此外,車上也不像悍馬車或JLTV一樣有車載無線電系統,步兵班必須依靠班用的無線電,這導致他們在任務期間訊號品質不良。

  而通用汽車的ISV也有故障率偏高的問題,儘管陸軍要求維修間隔距離(MMBIMF)為1200英里,但ISV僅約585公里就要維修1次,同時通用汽車也是三家廠商中故障率最高的。最後,單位則提到ISV目前進行的任務測試都是50英里項目,尚未執行原本要求之300英里的72小時任務,也沒有進行空運、空中突擊、攻擊和防禦任務,而ISV完全沒有裝甲的設計,也讓它無法承受任何敵人的攻擊,甚至必須以隱蔽換取生存,無法發揮速度的優勢。

  對此,陸軍表示ISV主要目的是減少士兵的體力耗損並增加作戰範圍的工具,因此這些問題要不合乎要求,就是可以忍受,因此通用汽車的ISV仍決定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