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的M1預計在2050年退役,而它的繼任者:可選擇載人戰車(OMT),則原先預計在2035年誕生,並且逐步取代掉冷戰時期誕生的第三代戰車。毫無疑問的,相較於以前預計要取代M1的方案,新的OMT更接近傳統認知的戰車,而不是步兵戰鬥車扛著戰車砲的概念。
作者:李思平
自1979年服役以來,M1艾布蘭主戰車已經證明自己是非常強大的戰爭機器,但未來將會有更新的威脅,而美國陸軍也將會需要新一代戰車。對於新一代戰車,美國陸軍一直改變本身的看法和計劃名,從一開始在下一代戰鬥車家族(NGCV)中不確定是否要繼續延續發展的關鍵致命性平台( Decisive Lethality Platform,DLP),到後來的未來關鍵致命性(Future Decisive Lethality,FDL),到最後的可選擇載人戰車,或翻譯為可無人戰車 (Optionally Manned Tank,OMT),可視為是美國陸軍戰車需求的看法改變,以及大國威脅的興起造成的影響。
主戰車的後勤需求龐大,並不利於全球部署且非常耗費資源,因此美國陸軍一直希望用更輕量化的載具,搭載戰車砲補足直射火力的需要,但並不需要像主戰車一樣有卓越的突擊能力,而是用狀況覺知和先進科技去彌補。但當中俄崛起後,假想敵創造的威脅反而如冷戰一般,而陸戰仍然需要重裝甲的主戰車,因此在最近,又恢復了「戰車」一詞,而不再是以平台或致命性等攏統的語言去包裝,同時也讓新戰車的需求與定位更明確:取代M1艾布蘭。
可選擇載人戰車的三種概念圖
▲案一是重量最輕、使用的砲塔最小而火力也最小的方案
▲案二的重量較案一重,但砲塔較大(可注意到砲塔兩側都有黃色窗框,與底盤處的頂門蓋吻合)。
▲案三的構型最傳統,使用的是傳統構型的雙人砲塔。
目前意外流出的三個美國下一代戰車:可選擇載人戰車 (Optionally Manned Tank) 概念方案。三者的底盤都是雙人並列式,且砲塔都可以再乘坐兩人,我們可以從砲塔模型的黃色窗框中推斷,那可能就是頂門蓋的潛望鏡,因此不論哪一種方案都是可以四人上車,但也可以依據狀況減少車組員,甚至最低到兩人上車,或無人狀態下完全以遙控方式作戰。
案三使用傳統砲塔的構型重量高達64.8公噸,而單人砲塔較大者重達59.8公噸,砲塔小者則為54.8公噸。會有這種重量並不意外,只要砲塔有人,且非低輪廓砲塔構型時就需要重裝甲,因此傳統構型的與現今M1A2C接近是很正常的,而傳統構型的砲塔也是三者中唯一要求抗大口徑動能彈的,其餘則是中口徑。
至於59.8公噸的方案,則是將大部分的傳統防禦集中到底盤,因此得以節省大部分的砲塔裝甲重量,僅留下保護重要部位和機件即可,而雖然砲塔內還是有人,但因為人員是乘坐在砲塔環下的位置,因此主要是由底盤裝甲保護而非砲塔裝甲。54.8公噸方案則是一樣可能是雙人砲塔,但更減少砲塔大小,更進一步減重。
火力方面,64.8和59.8公噸都差不多,可能有130mm砲和雷射武器,兩者都是備射30、備用6發砲彈,差別在於案三的砲塔有重裝甲保護,案二的砲塔裝甲較輕薄。54.8公噸的方案則是用120mm砲,火力偏弱,備射也只有28發且無備用彈。機槍彈全部都是共一萬一千發7.62、1000發.50,與M1相當。
技術指標:
1.能在關閉引擎的情況下,使用輔助動力單元延長作戰時間、減少電池耗損,同時在需長時間靜滯的陣地上能減少噪音暴露的風險。
2.將配備整合核生化防護能力的暖通空調(HVAC/NBC)。依目前戰車兵對戰車人員加熱器以及冷卻系統的回饋,可發現加熱時效不足且冷卻效能也不佳,同時現行的戰車也無法自行偵測生化戰劑或任何有毒媒介等,因此戰車兵對於整合NBC功能的暖通空調,且能自行偵測威脅而無須人員開啟之概念感到欣慰。
3.保有手動暨機械控制的能力。新戰車在砲塔無動力之情況下,仍能讓戰車兵以合機械裝置完成搖砲和射擊等操作,可能也包含在自動裝填系統故障時保有人力裝填的能力。
4.自動化拖救鉤。由於前來參與討論的戰車兵表示,如果OMT的車組員人數減少,則在實施拖救等戰車救濟作為時會有困難,拖救鉤與拖救桿必須能自動化結合,減少人力需求和暴露在外的時間。
5.下一代主戰車會配備改進的後勤診斷感測器,以自動偵測到零件是否早衰或損壞至需要提早更換的地步,而履帶張力感測器則必須要能偵測到瀕臨斷裂前的履帶狀態。
6.配備如鐵視(Iron Vision)這種能在裝甲底盤內,但透過環景攝影機看到周遭景象的技術。
7.配備能對敵人的目標獲取裝置產生假訊號的干擾裝備。前來討論的戰車兵表示,他們希望新戰車能在敵人目標獲取系統中投射假訊號(例如錯誤的紅外線影像),進而讓敵射彈無法正確命中目標,甚至誤差要大到讓敵人無法做有效的野戰修正(以前一發做基準點進行射彈調整)。
8. 類似M2/M3戰鬥車的車長獨立熱像儀,效能要比M1A2的優。
9. 將配備敵我識別系統,假如電腦認為目前的目標可能是友軍,則在射手將射擊前發出警告。
10. 主砲的仰角必須夠低以活用反向坡和半遮蔽(Hull Down)陣地,因此主砲的俯角可能很大,或者是具備砲座液壓抬升的功能。
11. 配備數位化地圖。
12. 可以使用WiFi無線式通信頭盔和通訊系統。
13. 以USB插槽作為規格的充電系統。
14. 可以調整不同口徑的同軸機槍,口徑選擇從7.62、.50一路到40mm榴彈,同時也可能整合防火帽等降低對於本身觀測和行跡暴露的影響。
15. 更優的備用攝影機,以防主攝影機戰損。
16. 更優的扭力桿和乘載臂
關於射手的輔助系統,可參照擎天神人工智慧:https://www.dtmdatabase.com/News.aspx?id=973
皆有指揮無人機和戰場資料管理能力,問題回歸如何看待戰車
如同美軍正要推行的下一代戰鬥車-可選擇載人戰鬥車(OMFV)一樣,OMT將借助大量的自主化技術和資料鏈滿足未來的戰場需求,包括在車內指揮和遙控無人機/車,立即得知無人機所回傳的資訊等,而目前三種方案理論上都有能力滿足需求,因此主要還要回歸到美國陸軍想要如M1一樣,但更新的主戰車(如案三),還是更輕盈但較輕火力的戰車(如案一),或者是兩者折衷(如案二)。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