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首頁 新聞總覽 美海軍軍官的忠告:美空對空飛彈射程已落後中國,趕緊研發新長程飛彈!

美海軍軍官的忠告:美空對空飛彈射程已落後中國,趕緊研發新長程飛彈!

F-14和它配備的長程空對空飛彈,可以為航艦打擊群提供非常寬的防護網,阻止敵人長程轟炸機投射長程反艦飛彈,同時強迫敵機群要在F-14網中殺出一條生路,才能爭取到發射飛彈的機會,但現在,F-14以及長程空對空飛彈已經不存在,中國的威脅卻已興起...

編譯:李思平   作者:美國海軍中校退役傑瑞‧偉斯頓

 作者是自美國海軍中校退役的傑瑞‧偉斯頓,他在1968年從美國海軍軍校畢業並在F-4上有超過2,000小時飛行時數,在F-14上有超過1,500小時,且參與了F/A-18t初始武器系統開發和測試。偉斯特在越戰駕駛F-4J執行了288次作戰任務,並且部署到西太平洋7次。而他對於當前的美國海軍空對空飛彈和中國的威脅,有幾個來自老時代的建議...

 

冷戰時期應對長程飛彈威脅的「外圈空防」

中國新研發的霹靂-15長程空對空飛彈,對於美國空中力量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儘管這款飛彈的終端性能仍不明確,但如果光看射程,確實已經超越了所有美國現役的空對空飛彈。

  在1980至90年代間,大多數戰機的制空作戰訓練主要著重在「外圈空防」(Outer-Air)作戰,以反制蘇聯的長程武器威脅。當時外圈空防的重點在於讓配備AIM-54鳳凰長程飛彈以及AIM-7麻雀中程飛彈的F-14雄貓戰機擔任主力,並在敵人武器最大有效射程的距離上巡邏,阻止敵人直接攻擊航艦戰鬥群,而若敵人執意攻擊,則必須先與F-14交戰並存活後才能取得發射機會。因此,外圈空防的重點在於讓長程戰機,配備長程飛彈以及擁有較長的滯空時間。

  因此,在冷戰期間的美國空對空飛彈發展,主要是著重在長射程以及致命性,但隨著蘇聯在1991年解體,外圈空防與其相關的發展也跟著停擺。在十幾年來,美軍極力滿足中東和阿富汗的戰爭需求,而忘卻了與實力對等對手作戰的本質,同時在全新威脅出現時,在戰術以及武器上也顯得捉襟見肘。

  在蘇聯瓦解後最大的威脅:中國,現在已經擁有可以發射長程反艦飛彈的長程轟炸機,並且由配備長程空對空飛彈的長程戰機所護衛,這對美國海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正如冷戰時對航艦戰鬥群造成嚴重威脅的蘇聯轟炸機群一樣。而在這19年來怠慢發展長程空對空飛彈的結果,也導致美國空中力量必須加速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以對應此新興的敵人。

 

海軍自我放棄的空對空飛彈發展

通用動力所研發的AAAM,射程達100海里,採用多重脈衝固態火箭馬達推進,僅重380磅。

  在戰機武器系統發展中,研發時常要衡量著重於感測器以及武器射程的平衡。從二次大戰到1950年代間,戰機飛行員的感測器靠的還是肉眼,而主要武器是機槍和機砲,因此飛行員可以用目視的方式追蹤目標並實施接戰。肉眼對戰機的追蹤有效距離是三海里以上,機槍真正對敵機有效則大概幾百碼左右,因此這時感測器比較有優勢。

  在1960年代中後期,長程雷達導引飛彈(例如AIM-7)已經在研發之中,而此時飛彈的射程開始超越一些飛機的雷達追蹤距離,例如F-3H和F-8戰機,但當到了F-4戰機出現時,優勢又回到了雷達上。F-4雷達可以追蹤到35海里外雷達反射截面積(RCS)有5平方公尺的目標,但AIM-7的有效射程只到20海里。

  而在F-14於1970年代服役後,它配備了極為強大的AWG-9武器系統以及APG-71雷達,能偵測和追蹤150海里外的多目標,且還能掛載射程超過50海里(實際上約達100海里)的AIM-54鳳凰飛彈,使其感測器和武器射程距離達到理想的匹配。

  到了1980年代中期,F/A-18大黃蜂戰機服役,它的APG-65雷達被設計用來導引AIM-7和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IM-120相較於AIM-7來說有多個優勢,它是一種350磅、7吋直徑的設計,比AIM-7的500磅、8吋設計還小,但因為配備了現代化的處理器、更好的火箭馬達和拋物線最佳化,因此AIM-120的有效射程更長。現代的戰機不論是掛架或武器艙,通常都是依據AIM-120的尺寸做設計,例如F-22和F-35的艙內空對空飛彈掛架就是匹配AIM-120C (120C的彈翼比120B還小),而AIM-7則因多個標準全面落後而失去了在空對空飛彈的地位,至於AIM-54則因失去了蘇聯這個大威脅,因此也黯然退役而後繼無人。

上為雷神、下為通用動力所研發的AAAM,射程皆達100海里,但雷神的較重較大(660磅、9吋)而通用動力的較輕較小(380磅、5.5吋),而雷神使用的是衝壓引擎,通用動力使用的是脈衝固態火箭馬達。

  但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並未想讓鳳凰飛彈絕後,在198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曾研發旨在取代鳳凰飛彈的YAIM-152A先進空對空飛彈(Advanced Air-To-Air Missile,AAAM)。AAAM的射程不亞於150海里,且具備雷達導引以及紅外線追蹤的能力,本身重量還不超過500磅,能由F-14或F/A-18所配備,不像鳳凰飛彈只能限定給F-14使用。在1992年初期,通用動力和雷神已經準備好要發射第一發測試彈,然而隨著戰略調整的影響,AAAM計畫被取消,而所有用來升級F-14的計畫和資金也跟著被刪減。

  在當時以及近未來,AIM-120的性能和射程被認為足夠應付世界上所有的威脅,因為航艦戰鬥群已經不再會被長程轟炸機所攻擊。

 

當前的能力不足

  美國空軍以及海軍現在擁有的唯一視距外空對空飛彈叫做AIM-120,而這飛彈在冷戰結束後,確實足夠應付俄製感測器以及武器的威脅。但現在中國已經發展出更先進的武器,他們擁有可以配備霹靂-15(PL-15)空對空飛彈的J-20/J-16戰機,而霹靂-15就是一種500磅、8吋直徑的空對空飛彈,跟AIM-7的尺寸類似,而它的性能甚至超越了現役的AIM-120。

  為了反制這樣的武器,美國空軍武器計畫執行官安東尼‧吉那田普准將(Bri. Gen. Anthony Genatempo)曾在2019年6月20日公開表示,美國空軍和海軍正開發下一代制空飛彈:AIM-120聯合空中戰術飛彈(Joint Air Tactical Missile,JATM)。根據吉那田普指出,AIM-260的目標就是反制PL-15,而其他資料則指出AIM-260的尺寸與AIM-120相似,不具備衝壓引擎設計,首先由F-22和F/A-18E/F掛載,預計於2022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而現在談到感測器和武器射程的比較,與以往又有相當的不同,現在由於有資料分享能力,戰機飛行員可以看到的距離不再只是受限於機載的雷達,而是整個資料鏈上的目標,甚至還能實現超地平線射擊,因此,制空作戰時感測器已經不是最大的限制,而是空對空飛彈的性能。

  但可以料到的是中國遲早會收購,甚至是偷竊美國開發JATM的技術,或者是請上千個曾來美國留學的博士造出更好的東西,接著再將這些技術整合入現有的500磅、8吋飛彈設計中,瞬間讓AIM-260變成落伍的東西。

  我套句年輕上尉的話:「太棒了!我們明天就能拿到今天研發的飛彈,但只能用來對付昨天的威脅。」

 

所以,我給當今海軍航空隊的建議如下:

1. 要認知到「外圈空防」的時代已經回來了。

2. 拋棄「三軍統一制空全能飛彈」的思維,就是那種一定要開發一種飛彈,但能滿足長、中、短程制空,且還強求能讓空軍、海軍以及陸戰航空隊都能同時裝載的需求。

3. 將未來飛彈設計成12尺、8吋、500磅如AIM-7的飛彈體設計,並要能讓今天的戰機,例如F-15和F/A-18,在不減損機動性的情況下掛載,且最好能讓F-16使用內線掛架掛載。

4. 該更新AMRAAM的尋標器和火箭馬達了。

5. 確保所有的未來戰機武器艙,都能內掛和外掛AIM-7飛彈尺寸的飛彈。

毫無疑問的,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所著重的外圈空防需求已經重生了,因此航空隊現在必須要有長程戰機,同時配備長程飛彈才能抵抗威脅。海軍有能力,且也必須做得比現在還要更好!。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20/september/resurrect-outer-air-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