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風暴行動是美國戰車部隊最輝煌的一役,在此役中,衰變鈾穿甲彈以及M1艾布蘭戰車打響了名聲,而戰車兵的防護力,也在此時達到了全新的地步。
作者:李思平
美國陸軍在1981年開始使用BDU野戰服(Battle Dress Uniform)取代OG-507草綠服,跟OG-507依樣,BDU採用了50%棉+50%聚酯纖維作為材料,因此在大火下也是可能會有融化的風險。理論上,美軍在戰車兵部隊在1985年後都已經取得了戰鬥載具連身服 (Coveralls, Combat Vehicle, Crewmen’s,CVC,俗稱防火服),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90年代以前,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甚至是在訓練的狀況下,大部分的部隊並不會穿防火服上車。
▲在80年代,縱然防火服已經出現,但大部分的部隊上車時還是著迷彩服。左為M1A1射手,右為M60A3 TTS車長。
不過,在1985年時,美軍戰車部隊又有另一個重要的進步,那就是軍方特別為裝甲車組開發了戰鬥車輛組員防破片背心(Body Armor, Fragmentation Protective Undergarment, Combat Vehicle Crew’s, CVC Vest),或稱為是CVC防破片背心的防護裝備,並在前後方都各有兩層的凱夫勒纖維作為防破片夾層,而不像以前的M1969或M1952防破片背心一樣使用尼龍和玻璃纖維板。根據1985年8月14日的MIL-B-44194規格書指出:「如在正確穿著之下,可避免可能在車內產生的次要破片,傷害你的重要部位。」(When worn properly, this armor will protect your vital areas against secondary fragments which may occur inside the vehicle.)
▲在70年代中期,防火連身服(左)就開始進入部隊服役,而在1985後,CVC防破片背心則成為戰車兵的標準配備。
▲時至今日,CVC防破片背心仍是美軍戰車兵的現役裝備。
在此敘述下,即陳述了戰車兵穿著防護裝備的思維改變。在以前,戰車兵著防破片背心的目的在於避免探出頂門時被伏擊,但CVC背心的概念則是避免戰車兵在車內時,被次要破片所傷害,而次要破片通常是指反戰車武器貫穿裝甲後產生的金屬碎片。基於這個概念,CVC背心不需要設計得像同期出現的PASGT防破片衣一樣那麼厚重,而是在令戰車兵能在最好的靈活條件下進出戰車,同時確保了應有的防護力。
然而,如沒有配備CVC背心的部隊,例如美國陸戰隊在1990年底上M1A1戰車訓練時,穿的還是BDU林地迷彩樣式的PASGT防破片背心,作為額外的保護,且在沙漠風暴期間,也確實有戰車兵著PASGT。
▲在1990年於美國本土訓練的陸戰隊戰車兵,就有著防火服以及PASGT防破片背心上車訓練,而陸戰隊在進入波灣戰爭後,也確實有著PASGT。
如果以CVC和PASGT兩種來談,CVC著重的是在狹小空間的靈活程度,全重約2公斤,剪裁簡單俐落,但防護力只能阻擋破片以及極低初速彈頭(例如低速的.22)。PASGT則是為了步兵單位開發,強調大面積的防護,全重約4公斤,並能更有效的攔阻破片和大部分的手槍彈(.357麥格農、9mm +P+等)。兩種都可以提供不錯的抗破片能力,但如果有探出頂門蓋的需求(例如車長),則PASGT可能還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因此,在後續戰車兵配發的個人防護裝備中,朝向的方向是逐漸用步兵用護甲給戰車兵使用,但是CVC背心則依然有存在的價值,特別是訓練時。
小節:逐步普及防破片背心
軍方很早就注意到戰車裝甲在被擊破後產生的破片傷害,但以往一直沒有專門為戰車兵開發防具,原因可能是還沒有一款防具,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狹窄空間內靈活度,同時兼顧適當的防護力。CVC背心的出現,基本上是作為戰車兵穿著身體護甲的開端,而到了波灣戰爭含以後,只要進行射擊訓練,防破片背心便成為了戰車兵標準配備。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