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戰初期,美軍戰車兵基本上是用二次大戰末的裝備投入戰鬥,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遭遇到的敵人不只有北韓人和中國人,還有朝鮮半島的嚴寒...
作者:李思平
在二戰結束後,因為美國亟欲回復經濟,因此美軍裁撤了大量現有的軍隊以避免沉重開銷。對於戰車部隊而言,從二戰結束到韓戰期間,整體的發展是停滯的,而戰車兵的服裝也沒有大太的變化。美軍在1949年時將制服分為駐地與值勤用、野戰與工作用等兩大類,其中戰車兵常穿的HBT則歸類在野戰與工作用中。
當美軍在1950年開始投入韓戰時,都還在使用二次大戰留下的軍服,大多是M1943年型,而戰車兵也不例外,用的跟前輩在二戰間的差不多,一直到美軍遇到朝鮮半島的嚴寒時,美軍才加速了1951年型軍服的開發,並且在此型中特別強調冬季環境的效能。在嚴寒之中,戰車兵雖然可以躲到戰車裡,暫時性的避開刺骨的低溫,但他們終究是要打開頂門蓋觀察,且在戰場上,頂門蓋緊閉時反而會失去狀況覺知,讓敵人伏擊的成功率增加,因此戰場上的美軍戰車,大多的頂門蓋還是敞開的。
▲該輛M46戰車上的戰車兵,穿的還是二戰的M1943型以及後來開發的M1950型外套。
為了避免在嚴寒中受寒,戰車兵開始穿上M1951型羊毛野戰長褲(Wool Field Trousers)加上野戰含內裡長褲(Field Trouser Shell and Liner)以及1951年型野戰夾克(Field Jacket M1951)或防寒大衣(Perka, Shell, M1951),並依照季節的變化,再脫到只剩下的程度羊毛野戰衫(Wool Field Shirt)或HBT的程度。而所有的M1951系列防寒的概念都是使用棉製或羊毛製,如要求更高的防寒能力,則在內裡增加可拆卸的羊毛內裡。
而在新制服配發之後,在朝鮮半島的戰車兵的穿著已經不再像二戰一樣,幾乎穿著著經典的戰車兵夾克以及戰車兵吊帶褲,但是,HBT工作服則尚能在戰車部隊中被見到。在韓戰中間,美國陸軍在1952年開始換發OG-107制服(Shirt, Man’s, Cotton Sateen, Olive Green Shade 107,俗稱的草綠服)以及OG-107長褲(Trousers, Men’s Cotton Sateen OG-107, Type 1, Class 1),並取代原本的兩截式HBT。
小節:針對嚴寒做裝備的調整
在這個階段,士兵在戰場上持續面對威脅的是環境,而整個美軍新制服的研發也是以嚴寒作為強化的中心。對於戰車兵而言,他們跟步兵弟兄一樣面對著天氣的威脅,但由於有戰車裝甲的保護,因此戰車兵較少機會承受槍彈和破片直擊,因此當步兵在1952開始在配發防破片背心時,戰車兵仍然沒有。同時,也沒有裝備特別強調防火的性能,但至少棉製與羊毛製品並不會融化在皮膚上。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