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平
戰車射手工作的場合是戰車,工具則是主砲和同軸機槍,並主要是透過射手控制面板(Gunner Control Pannel)進行系統操作,以射手控制握把(Gunner Control Handel),或者是俗稱為「H型握把」(主要因為造型)的進行精確瞄準。就像使用步槍射擊一樣,步槍的槍托、握把以及槍托和瞄具設計都會出現不同的手感,而在戰車上,射手控制握把就是射手在跳上射手席後,第一感受到的「手感」,並從這個手感和操作邏輯之上衍生技術。
就跟世界上各國不同的步槍一樣,各國戰車的射手控制握把,在設計邏輯上也有諸多不同,就來比較一下各國的形式,了解這些設計有多大的差別。
1.美德式
▲豹1A5的射手控制握把。▼美製M1A1、A2射手控制握把
美、德式算是最直覺的設計,而它的造型也接近H型,因此常被稱為是H型握把。在這種設計上,握把有Z、X兩個軸,進行左右搖砲時,如轉動方向盤一樣轉動握把即可(此為Z軸),要進行高低搖砲時,則是往下或往上扭轉握把(此為X軸),就像在玩大型機台一樣的感覺。
通常美、德式的握把上操作都是雙邊皆有,例如前置雷射鈕(發射測距雷射)、掌型握把(記憶前置)和擊發鍵(射擊武器),這樣設計的理由在於雙手都可以操作武器的功能,且如果一邊的開關故障,還有另一個可以備用。
2.英式
▲受家用遊戲機搖桿啟發的挑戰者二式射手控制握把。
英式是射手控制握把中設計的奇葩,在1998年服役的挑戰者二式的射手握把,其實就是參考90年代遊戲機的造型和操作哲學,跟其他戰車要轉整個握把不同,挑二的是「固定式」的,也就是整體不可轉動。相較於美德式,英式的操作非常像家庭遊戲機的方式,畢竟那就是它的靈感來源。
如要進行動力搖砲,就靠右握把上方那塊圓形的全向按鍵(你可以理解成蘑菇頭),並使用右拇指操作。而所有的切換武器、雷射測距、鏡頭切換以及倍率切換等,都整合在握把上,類似玩遊戲時按下快捷鍵的概念。至於擊發鈕則置於左握把背面,右握把背面則是掌型握把,皆設安全護蓋保護以免誤觸。
值得一提的是,挑戰者一式的動力搖砲邏輯也一樣,都是固定式,並用右手拇指操作搖砲,而擊發和功能操作則整合於左握把。
3.俄法式
▲雷克勒戰車的射手席,可見到射手控制握把採X、Y軸轉動設計。▼俄式T-72的射手控制握把,可明顯見到採Z軸固定,Y軸轉動以控制砲塔左右的設計。
有趣的是,俄法式在操作邏輯上較為接近,它們並沒有可以轉向Z軸,而是以垂直的Y軸和水平的X軸組合,形成左右、上下的動力搖砲。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