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空間作戰作為現代地面部隊的必修科目,其中囊括了複雜的戰術配合,也是各國特戰部隊營救或者暗殺任務中重要的環節。以法國陸軍為例就有專設的步兵團(Regiment)作為其他各個部隊練習的假想敵部隊,並有專門設計的複雜場地供練習使用。
文:不死鳥馬爾科(現役外籍兵團戰鬥醫護兵,FB:Marco Pheonix) 圖:青年日報影片截圖
在不同國家的軍隊之中對戰術的理解和使用方式都有不同,甚至不同的排不同的連之中因為指揮官的不同也會造成決策上有差別。希望這篇文章能夠以一個國軍之外的視角來嘗試分析在一些戰術層面的知識,達到互相交流學習的目的。
在剛開始的影片中,士兵用垂降的方式來體現對突破窗戶達成奇襲的一種能力。在外籍兵團一些步兵單位或者突擊訓練之中會學習到類似的攻擊方式,作為特戰單位需要這樣的突襲能力,作為暗殺和營救人質任務中非常需要的進攻手段。以特戰單位的性質來說,這絕對是有必要的能力。
▲ 在遇到渡過河谷需要節約時間穿越的過程之中會採用倒利用繩索穿越的技巧,雖然顯少在城鎮作戰中出現但是在野戰過程中確實是非常必要的技能。外籍兵團在各法國海外屬地都會有執行任務的機會,其中就不缺乏用繩索技巧進行穿越的手段。在法屬圭亞那的任務中就有使用到繩索來穿越河流的技巧。雖然不同的觀眾會提供不同的意見,以個人經歷看來就算在城鎮作戰中很難使用到這項技巧,但是可以見到特戰單位擁有這種能力也是值得認同的。
下面來到對目標建築物的清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外籍兵團並不是一個特戰單位,而是一個由步兵,工兵,騎兵,傘兵組成的陸戰單位,因此在城鎮作戰中會用到很多的步兵+戰車+工兵的合成單位來進行進攻。步兵單位會攜帶例如M249和AT4甚至M240和反戰車飛彈作為城鎮戰的必備武器,而工兵也會有爆破器材和掃除爆炸物或者障礙物的工具。而對特戰單位來說,繁重的裝備反而會將行動速度拖累,特戰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將任務執行成功之後撤離,並沒有像普通作戰單位一樣有堅守佔領區域的常規任務。▼
在步兵攻入建築物內之後,外籍兵團會在CQB作業中遵循4大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破門手(door kicker)攻入之後他來選擇往右還是往左切入,而第二位要尊重第一位的選擇從而切向反方向來做成左右雙側的完整切入,可見影片中的士兵做得沒有問題。▼
其餘3個原則分別是不要停留在能讓你進棺材的位置,也就是說不要正面站在窗戶和門邊,最好有一個角度和距離;隊人不要密集聚集在一起,和隊友之間保持戰術距離,並且與墻壁之間保持一個手臂的距離(one arm distance),因為子彈打到墻壁之後會在附近左右飛躍。從影片中來看攻入的士兵都有很好的遵守這幾大原則。最後一個原則是像球一樣思考(想象是日向家的回天),也就是需要360度的來觀察,所以後面樓梯的部分是一個潛在的盲點。▼
而在房間clear之後撤出的部分,需要在前進的逆方向有一隻槍口做出警戒,影片中也有體現出來。▼
後面這段影片來到了小隊巡邏的部分,在溝通方面離開之前通知身後的同袍。火力最強的Minimi來做警戒,這些都是值得步兵單位學習的細節。▼
而在遭到火力襲擊之後的反應有些許和外籍兵團有不同,在沒有遮蔽物的狀況下趴下的確是一種選擇,但如果有掩蔽的選擇應該要利用周圍的環境來遮擋自己的身體。槍口應該朝向比較有可能的襲擊方向,中間有士兵朝向墻壁是有一些不太理解。▼
在發現攻擊方的開火方向之後小隊立刻做出直線隊形而做出火力回應,直線隊形類似於戰列艦時代的T字陣型,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小隊的火力輸出,也最能避免在交火過程中擊中友軍。▼
之後來到了作者專長的TCCC部分,先必須誇獎一下這部分做得可圈可點,在沒有戰鬥醫護兵(combat medic)的狀況下可以處理到這種程度,普通外籍兵團的步兵士兵是做不到這個水準的。
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TCCC中的SAFE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作者的FB閱讀第一篇文章,有簡便的介紹法國陸軍的TCCC系統。(臉書賬號:Marco Pheonix),在士兵并受傷之後要在盡可能快的時間內把傷員從交戰/熱區(hot zone)轉移到非交戰/溫區(warm zone)。而在這個環節裡面小隊需要完成的是第一步降低威脅程序(stop the burning process),用優勢火力讓敵人低頭從而產生敵人的進攻間隙讓傷兵有足夠的時間像交戰/熱區撤離。而影片中火力最足的Minimi在傷員還未到達相對安全地帶就開始向後撤離,有稍許的不妥,但或許鏡頭沒有拍攝到的部分有其他火力掩護沒有讓觀眾看到。▼
當傷員撤離到了相對安全的非交戰/溫區之後需要分析狀況(access the sense),如果是作者馬爾科會將傷者的治療地點選擇在相對安全的建築物內,當然這個建築物需要被確認是安全的(clear)。有剩餘的同袍在傷者周圍做警戒,確保全體安全後(free of the danger for you(us)。再來之後的評估(evaluation)過程之中,盡快確認到了傷者可視性的受傷過後應該盡快在其受傷的大腿上綁上止血帶,而在準備止血帶的過程當中應該用膝蓋或者拳頭在傷口上方的股動脈處做一個定點壓迫(point compression)來最大程度的減少失血量。▼
而第二位士兵應該是在解開頭盔之後確認頸椎是否有損傷,之後確認氣道(air way)是否通暢。▼
在大量失血控制(massive bleeding control)中時間就是最重要的元素,止血帶綁上的時間稍微過長,而這個過程中還是沒有做定點壓迫(point compression)來控制失血量,這是問題比較大的一點。第二位救護的士兵換上了手套拿出了鼻管準備打通氣道(air way)。▼
在插入鼻管的一段時間內有被擋住的一段時間間隔,而之後看到傷者的上衣被拉開,這應該是有做呼吸(respiration)的一個檢查,確認是否有氣胸或者血胸的產生。▼
在那之後通訊兵呼叫直升機做傷者的轉移,雖然不知道國軍是否使用北約9 lines系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作者的FB閱讀第二篇文章,有簡介北約的9 lines系統。臉書賬號:Marco Pheonix),但是轉移傷者的目的已經達到。在外籍兵團中這是需要至少班長(squad leader)層級以上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之後可以看到傷者已經插好了鼻管,氣道暢通(air way open)。在沒有醫護兵(medic)的狀況下已經做到了所有他們可以做的事,只是通暢撤離下外籍兵團還有一種網狀的擔架,可以更方便撤離傷者。
▲在撤離過程中也許是沒有擔架的狀況,所以傷者完全和自己的裝備分離。在外籍兵團中轉移傷者的過程中還是要給傷者最基本的防護,例如頭盔和戰術背心都應該穿著在傷者身上。
▲最後一段來到了強攻目標建築物,這段有做出步兵和戰車的協同,並且加入了特戰的元素和傷員撤離,算是對整段演習的一個總結考核。一開始步兵呢從正面突擊,吸引敵人的注意並且特戰單位從側方奇襲。很典型的以正合,以奇勝的戰術例子。
▲而強攻的步兵後面有步兵戰車做火力支援,用車載的機砲來壓制敵人的還擊。在外籍兵團的CQB訓練中甚至會用到騎兵單位擁有105mm砲的偵察裝甲車,以確保能對建築物內的敵人造成最大程度的殺傷。
▲在成功突入建築物內部之後剩下的機動單位用優勢火力警戒不同的方向,防範可能突如其來的敵人攻擊。在外籍兵團中這是很常見的防衛反應動作,被稱作360大概就是和之前提到的日向回天一樣的想法,在一個警戒線(cordon)裡面盡可能的防衛所有方向的來襲,畢竟打下建築物之後我方就會轉換成防禦的那一邊了。
▲在這一部分的傷員撤離中,有看到利用戰術擔架來轉送傷員,由於鏡頭太遠無法看到更多的細節。但是在把傷員安裝在擔架的環節可以在更隱蔽的地方進行,讓很多士兵包括傷員集中暴露在室外的空地上,似乎是一個危險的決定。傷員轉移後這隻影片就結束了。
總結:
雖然細節上會有和外籍兵團不同的做法,但是這已經是水準相當高的城鎮作戰演習。最後小小的建議如果能夠加入攻防兩方對抗的話會有更好的效果,文章開頭提到法國陸軍有一隻專門為城鎮戰成立的步兵單位,每年都會有包括外籍兵團在內的各種法國陸軍和陸戰隊單位去做演習。而演習中最有樂趣的部分就是雙方的攻防演習,非常接近實戰的體驗更是指揮官們指揮能力的大考核。在馬爾科最近一次和該部隊的城鎮戰演習中,自己的部隊被主場作戰的敵人可以說打到整個連團滅,不過因此也可以看到從連長到排長他們的指揮和戰術佈置的水平。
注釋:文章中的影片截圖均來自青年日報FB的影片分享。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