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2的車長和裝填手,而車頂機槍這個問題,一直到近代才有比較完美的解答。(Source:Wiki)
文:李思平
在怒火特攻隊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見到主角的M4A3E8上,主角車長前方有一挺.30機槍架在戰地改造的槍架上,而砲塔後方則有一名步兵,操作著50機槍。這個概念與現代的戰車車頂機槍哲學大為不同,不論是給車長操作的車長機槍,或者給裝填手操作的裝填手機槍都是,但為何以前有這種使用方式?或著這是否為真?
要談車頂機槍的應用,我們先從M4這輛真正算美國合格的中型戰車開始計算。美國車長的機槍使用性,可以說是變來變去,有時你能在車內用,有時則不能。
底下的文章,簡述美軍從M4雪曼戰車開始的車頂機槍演進,許多演進的細節和實驗在本篇暫時不提,但就提一個運用的大方向。
從二戰到韓戰
(早期型的車長塔是可以架設機槍的,但通常只適用於對空射擊。)(Source:NARA)
從M4這輛真正算美國合格的中型戰車開始計算,美國車長的機槍使用性,可以說是變來變去。最初,50機是架在M4初期型車長塔上,車長可以轉動車長塔,然後探出半身射擊,但50機槍的長度必須讓車長用比較彆扭的姿勢射擊,事實上這利於防空卻不甚利於平射。
雖然聽起來概念還可以,但這種車長塔在閉艙之後視野最差,只有一副潛望鏡插在頂門蓋上,讓車長旋轉以獲得周遭視野,因此在二戰開打一段時間後,有六個觀察窗的單開式車長塔就列裝在M4上。
(可以見到戰車車長頭盔後方還有一個鋼盔,可見有另一個人在操作50機槍)(Source:NARA)
這種車長塔沒得架設機槍,因此50機架在M4砲塔正後方,車長平常用不到,應該說車上沒有人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時用得到,倒可能命令一個步兵站在引擎頂蓋上方操作50機槍。
但車長還是想邊打要用機槍,甚至有必要時馬上縮回車內,該怎麼辦?
方案一:將一挺30機槍連同腳架焊在前方,車長稍微探出身體就可以朝前方開槍。
方案二:將50機槍座切下,焊接在裝填手前方,讓裝填手代打。
上述兩種在二戰都有出現,但大部分還是保持50機槍固定在砲塔尾中央,到了韓戰時,且使用機槍的交戰距離拉長,因此開始出現將50機槍座焊接在車長前的構型。
從韓戰到越戰前
(可以見到在韓戰中的M46戰車,車頂的50機槍依然是架在砲塔尾中央。)(Source:NARA)
M26潘興戰車這輛原本該淘汰掉M4家族的中型戰車,在韓戰中獲得了大量應用,而它的車頂機槍配置,一開始還是跟M4一樣:「老樣子!砲塔尾中央!」
50機槍在韓戰是一種備受愛戴的武器,它常被稱為是「免費的50」因為車長會拿它來打可疑的目標,且加上韓戰本來就是打人肉為主,交戰距離又常常超過.30機槍的有效射程,因此50超級好用。
但車長們可能覺得這種老設計真的煩人又腦殘,我要發射50機槍還得爬出去用?
(在戰場上,戰車兵將50機槍安裝到了車長前方,為的就是方便開火。)(Source:NARA)
很快的,有些戰車兵把原本的槍座切掉,然後將機槍裝在車長塔前方,因此M26上的機槍開始出現在車長塔的正前方。再一次的,車長正前方又不空空如也了。同樣的,作為M26改良型的M46巴頓戰車也繼承了這個奇怪的缺點,但透過一線士兵的巧手,50機槍還是保持在正前方。
戰爭結束後,美國汲取M26和M46的經驗,設計了M47巴頓,並且謝天謝地,終於將機槍座移到了砲塔正前方,但靠近車長塔的左前方,避免阻礙到車長的正前方視野。
可以接受,但不太能令人滿意的設計,而這最終也催生了M48戰車的M1車長塔。
從越戰到冷戰中
(在越戰中,戰車兵們發揮巧思,他們將50機槍從M1車長塔內抽出並裝置到了車長塔上,並為裝填手安裝了一挺50機槍。)(Source:NARA)
最終,車長的聲音還是被戰車設計師們聽見了,為了能滿足讓車長開心使用50機槍的需求,M48巴頓戰車就裝備了一座可以在裝甲保護下操作、射擊50機槍的M1封閉式車長塔。
使用在M48A1上的小封閉式車長塔編號為M1,可以塞入一挺M2 .50口徑機槍,但戰車設計師雖然看起來滿足了車長的需要,卻突然又被現實打了一巴掌。M48在1953年服役後,越戰在2年後爆發,接著M48A2C在1965年被送往了戰場,而M48A3也緊接在後。
M1車長塔雖然安全,但它的視野卻非常差,除了正面有觀察窗外,就只有兩側有,而這種缺點在越南又更為明顯,只願意躲在車長塔內的車長,將會導致戰車走入埋伏而渾然不知,因為啥都看不見。此外,車長還得靠人力轉動車長塔,非常浪費時間。美軍在越戰期間,為了改善視野和反應能力,乾脆在車長塔底下加裝一圈朝下的潛望鏡,改進近距離的視野,並移除了車長塔內的機槍,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將槍座焊接到M1車長塔上,變成開放式設計。
(可以清楚見到,越戰中的M48A3使用的車長塔,底下又增設了一圈觀察窗,為的就是增加態勢感知能力。)(Source:NARA)
車長放棄了裝甲的保護而自願探出去吃子彈,這聽起來很蠢?一點也不,因為你不探出身子去觀察周遭並朝可疑的地方灑彈,下一秒可能就是你的戰車要吃RPG了。陸戰隊血脈傳承,這種傳統也可以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戰車兵身上見到,就算在槍林彈雨的法魯加,陸戰隊戰車兵依然選擇探出身子操作50機槍和M240機槍。
所以,車長現在又想探出頭來開槍了?設計師想這肯定是M1設計有問題吧?才會導致怨言這麼多。
是的,M1車長塔顯然不是一種成功的設計,而遇上越南之後就更慘烈,但設計師認為這個設計沒這麼糟糕,因此在M60戰車上就使用了M19車長塔,M19也能從車內發射50機槍,且體積更大,視野更好,聽起來就是很終極的產品。
美國戰車兵應該要滿意了吧?事與願違,M19車長塔使用的M85機槍故障率高、槍塔內容易煙硝瀰漫,且車長塔的體積不小,反而讓自己顯得更高大,又更容易成為敵人的目標。嚴格來說,M1和M19車長塔就像小砲塔一樣,而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多砲塔戰車下場如何,儘管車長塔存在的意義與多砲塔大相逕庭,然而其命運卻格外的雷同....
冷戰末到現代
(自左而右為克萊斯勒XM1、M60A1巴頓戰車、通用動力XM1)(Source:NARA)
M60巴頓戰車是巴頓系列的尾聲,而美國設計師在聽聞砲塔頂的那個小砲塔並不受歡迎後,也沒有在未來的第三代戰車設計中沿用。不論是克萊斯勒或通用動力的XM1都沒有這樣的設計。當然,在這之前又有一輛造價逼近一架F-4的夢幻MBT70,它採用了遙控機砲,但是價格實在太夢幻了,設計上又太反人類,因此直接走入歷史墳墓。
克萊斯勒XM1是M1艾布蘭戰車的前身,而它汲取了前人的優點並捨棄了缺點,讓車長塔成為車長武器站(CWS)。M1的CWS,可以讓車長在車內用六具非常巨大潛望鏡觀察360度的視野,也可以在車內瞄準並發射50機槍,CWS轉向靠電動馬達或手搖,50機槍高低則用手搖。
(M1A1的CWS)(Source:http://www.primeportal.net/tanks/jeff_derosa/m1a1_details/)
M1的CWS在理論值上解決了很多問題,且它還能用半開頂門蓋的方式,同時滿足車長用望遠鏡觀察的需求,並得到適當的保護。不過CWS還是得到了抱怨,它的轉速不夠快。
美國設計師的腦袋正常了一下,於是到M1A2時又開始短路了,也許是為了讓車長的視野更棒更沒死角,且評估使用機槍的機會少,就算有也是探出去使用的視野和反應力更好,因此,M1A2的車長塔有八具潛望鏡組成,但機槍卻是固定在外面的滑環上,車內沒有發射機制。
(M1A2的CWS)(Source:https://aw.my.com/en/forum/showthread.php?98604-Need-help-dealing-with-a-T-90MS-Vs-M1-Abrams)
換句話說,你想用機槍?自己探出上半身來用吧。
再一次的,實戰重重的甩了新設計一巴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M1都要進入狹窄的住民地戰鬥,探出上半身接戰的風險非常高,而陸戰隊勇猛的探出來掃射(所以就換車長吃子彈),陸軍則縮在車內,乾脆靠裝甲去硬吃傷害。
戰爭開打後,M1A2要不就裝上裝甲,要不就裝上了遙控武器站(CROWS),慢慢取代掉沒人願意探出身子操作的原始50機槍座,而陸戰隊M1A1的CWS,則是裝上了熱像儀以強化偵蒐能力,甚至再後續升級中,將CWS升級成全電動式與穩定式。
再一次的,大家又回到了那種可以躲在車內安全發射機槍的美好時代。
(CROWS遙控武器站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解答,但隨之而來的也是高達15萬美金的成本。)(Source:Wiki)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