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首頁 新聞總覽 數據化羅馬百夫隊的陣型以及接戰程序

數據化羅馬百夫隊的陣型以及接戰程序

作者:李思平

百夫隊(Centruia)是羅馬軍團中最基礎的成建制戰鬥單位,從承平的巡邏、警戒任務,到戰場上的戰術運用,百夫隊都是部隊運用的最基礎編制。不過,百夫隊在戰場上實際要怎麼列陣和作戰,但由於史料通常對這類的細節都不會詳加敘述,而羅馬軍隊也無準則留下,因此大部分都需要後代以有限資料,整合科學推測和重演的方式進行還原。

  以下,就特別針對百夫隊的陣型應會如何排列,以及百夫隊實際接戰的狀況為何進行探討。

 

一、百夫隊編制和行列間

  一個滿編的百夫隊(Centuria),會有10個每隊8人的十夫隊(Contubernium )、1個旗手、1個號角手、1個副官以及1百夫長組成,因此士兵共計80名,其副官和百夫長的職責為領導,但也同樣會投身戰鬥之中。

 

A.行列間距

  依據已知史料,同一排的士兵間距有3呎(約90公分)與6呎(約180公分)兩種數字,端點與端點應是士兵各自的中線為主,而一名士兵的盾牌寬度是66公分,因此半邊就是33,但實際排列來看,180公分的間距過大,該排士兵沒辦法有效防禦彼此的間隔,而如果採90公分,則是90-66,得出各行盾牌間距為24公分,正好可以讓士兵伸手攻擊,但又不會讓敵人穿越,因此90公分是比較合理的數字,而前後排間距,從前排前腳算到後排約180公分,同時扣掉士兵本身呈戰鬥姿勢的80公分後,前排後腳距離後排前腳為100公分。

  與緊密的方陣不同的是,羅馬陣型較強調機動性,因此各單兵都保持一定的間距,以利陣型轉彎、轉換和跨越崎嶇地形時不至於失控。

 

B.百夫隊寬度與縱深

  由於沒有精準史料指出百夫隊在準則上應如何排列,因此現在只能用推測和古戰場實地考察的情況來還原。現代學者提出的看法,從縱深3排、面寬27列,到縱深8排、面寬10列都有。

  然而,根據凱薩的回憶,他在萊里達戰役(Battle of IIerda)時,一處山嶺的寬度只夠部署3個大隊成戰鬥陣型,而在現代考古學家進行實地測量時,發現如果單兵間距為90公分的情況下,此處一排可部署173人,而一個大隊將會是面寬58列。

  在大隊的基礎概念上,通常是6個百夫隊組成一個大隊,而百夫隊如果採縱深8排、面寬10列的形式展開,面寬總共為60列,較接近58列的數字。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凱薩在這裡所提及的大隊與百夫隊採用的陣型,是縱深8、面寬10的形式。

  然而,陣型排列仍要視實際狀況而定,如果戰場需要更寬的正面,那百夫隊確實可能會減少排數,採增加列數的方式拉長正面,例如法薩盧斯戰役(Battle of Pharsalus)中,龐培軍隊有約4.5萬人,凱薩只有2.2萬,因此凱薩被迫將百夫隊的縱深縮減至5排,而龐培則維持10排縱深。

  不過我們這裡以縱深8排、面寬10列的方式進行計算,如每一位士兵距離左右鄰兵,距離為90公分,前後則是180公分,而一個士兵的正面通常以盾牌寬度計算的話,則標準弧面方盾寬為66公分,故百夫隊實際總寬度,10名士兵本身寬度占比是0.66m * 10=6.6m,外加9個間隔為0.24m * 9=2.16m,故6.6m + 2.16m = 得出8.76m,其四捨五入得9公尺,為一個百夫隊的面寬。

  在縱深方面,如單純計80名士兵,每排行距180公分,而一名士兵在站穩時,從前腳趾至後腳後根的距離以80公分為計算的話,100公分就是前排士兵腳後跟到後排士兵左腳的距離。故前7排士兵的縱深為1.8m x 7= 12.6,外加第8排的80公分,故為13.6公尺,又如果再加上旗手等可能站在陣線後的情況時,則要再計入100公分(間格) + 80公分(身體),得出百夫隊縱深為15.6公尺,其四捨五入得16公尺。

 

C.縱深與陣型強度

  由於古代並沒有提出精準的對照組或相關準則流傳,但根據現代重演者的經驗,縱深決定了一個單位的結構強度,如果一個單位有達到4排或以上的縱深,會成為有效的重步兵單位,但如果亞於4排,則會變成散兵單位,不論其成員和指揮官原本的意圖為何。

  儘管現代重演並不能完全還原當年的戰鬥,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畢竟這是實際由人穿著古裝,進行模擬戰鬥的活動。整體來說,縱深無疑決定了一個單位的抗打擊程度,也因此出現了能支持戰線的重步兵,以及強調機動的散兵等兩種不同走向。

 

D.士兵與軍官的位置

  同樣的,沒有明確資料指出軍官在百夫隊中的位置,但我們知道百夫長會身先士卒,甚至帶領士兵向前衝,因此百夫長應是會實際參與戰鬥的,問題只是他會站在哪個位置。

  在百夫隊中,有兩個人不直接參與戰鬥,那就是號角手與旗手,因此這兩人應該是站在隊型後方,但百夫長和副官應該站在什麼位置,就牽涉到實際的指揮管制問題。

  如果百夫長要透過號角手發號施令,那他就必須在百夫隊的後方,但如果他要以身作則帶隊,那他就必須身處在隊型最前方,但卻無可避免地遠離號角手,因此,實際上百夫長身處的位置,很可能會依戰況做調整。至於副官的位置,則通常可能會站在百夫長的對角線,協助保持隊型完整。

 

二、百夫隊與大隊和軍團的列陣

  軍團共有10個大隊(Cohort),除第1大隊是由5個160人強化百夫隊組成以外,其餘2~10個大隊皆是由6個80人百夫隊所組成,而這6個百夫隊,依序為:第1前百夫隊(Pilus Prior)、第2後百夫隊(Pilus Posterior)、第3前百夫隊(Princeps Prior)、第4後百夫隊(Princeps Posterior)、第5前百夫隊(Hastatus Prior)、第6後百夫隊(Hastatus Posterior)。

  如上所示,各百夫隊都有前(Prior)、後(Posterior)之分,而前後2個百夫隊就直接組成小隊(Maniples),同時名字顯示他們身處的位置就是有前後之分,而依據羅馬慣用的三線陣(Triplex Acies)研判,一個大隊在戰場上列陣時可能是3個前百夫隊為正面,理論上是面寬是9m * 3 = 27公尺,再外加各百夫隊的間隔在緊密接合後各間隔0.24公尺,總共是2個間隔為0.48公尺,故27m + 0.48 =27.48公尺,而在準備接戰時,另外3個後百夫隊將會走到大隊一側,使面寬增加到27.48 * 2=54.96公尺,外加中間間隔0.24公尺,故得出55.2公尺,但這是一個大隊最緊密的寬度。

  在大隊之於軍團陣型的相對位置方面,依傳統三線陣的排列,軍團分成三線,第一線由最資淺的第10~7等4個大隊組成,第二線由中堅的第6~4等3個大隊組成,最後一條則是最資深的第3~1大隊組成,如同當年在共和時代,由青年兵、壯年兵、後備兵組成三線的原理一樣。

  基於此,當軍團正面展開時,理論由4個大隊組成的總面寬理論上會達到55.2m x 4 = 220.8公尺,但面寬的最小值,如果各百夫隊或各大隊彼此保持更大的間距,則會再加寬。

  理論上,以滿編且間隔最小值計算,一個百夫隊面寬9公尺,一個大隊接戰前面寬52.2公尺,一個軍團面寬220.8公尺。

 

三、百夫隊戰鬥的真實樣貌

  在寬大的戰場上,軍團得以維持陣線,仰賴的是幾十個百夫隊協同作戰以達成,而各個百夫隊之所以能堅持住戰線,並克敵制勝,關鍵在於高度的紀律以及其戰術戰法。接下來,我們將百人隊從頭到尾的接戰狀態進行條列式的分析。

 

A.接近敵陣與衝鋒

  根據凱薩的內戰紀(De Bello Civili)所述,軍團會發出戰吼並發動猛烈衝鋒,而大部分的史學家也認為衝鋒是羅馬戰術的一部分,不過發動衝鋒的距離則需要從旁推敲。

  在法薩盧斯戰役中,凱薩的軍隊在發動衝鋒後,當發現龐培的軍隊靜止不動時,他們在半途停了下來,重整隊形之後再次衝鋒,接著投出標槍後拔劍。不過,問題是他們在多遠的距離上停下來的?

  依據現代重演測試,一名全副武裝的羅馬士兵有可能在定點上將標槍丟到18~20公尺外,而在短助跑1~2公尺的情況下可以丟到23~24公尺,因此凱薩的人停下的距離是在這個數字之外,同時我們假設兩軍的準則相同,在發動攻擊時都會發起衝鋒,因此假設兩軍相距100公尺時都會發起衝鋒,因此兩軍在接戰前各自實際的衝鋒距離可能是50公尺,而50公尺通常是人類可以保持動能與精力的短跑距離。

  只是在這場戰役中,當凱薩軍在發現龐培軍按兵不動後,自己有可能要跑完這100公尺的情況下,便「半途」停了下來,避免陣型過於混亂、士兵過於疲憊而失去衝鋒效果。不過,他們究竟是在多遠發起衝鋒,又在多遠的距離停了下來?多遠的距離是半途?我們只能從一些對人類生理看似合理的數據進行推測。

  全副武裝的士兵在保持隊型大致整齊,同時以合理跑步速度計算下,速度平均是在9公里左右,每秒大約2.8步,而假設凱薩的人跑了10秒之後(不過實際時間應該會更長,因為要計入起跑),前進大約25公尺,發現龐培軍不動之後,接著在百夫長下令停止衝鋒之後,可能花了幾秒才完全停下來,最後停在30公尺左右的距離上。這時,雙方都沒有進入彼此的標槍射程,而凱薩軍也得以整隊。

  修整後,凱薩軍重新發起衝鋒,也許這又是另一次10秒25公尺的衝鋒,接著投出射程24公尺的標槍後,我們發現凱薩軍總共推進了大約55公尺,再加上24公尺的標槍距離,得出敵人距離可能是79公尺外。儘管上述的推論都是假設,但實際上可能兩軍對陣的距離就是百公尺左右。

 

B.投出標槍

  投擲標槍是羅馬軍的基本戰術,而每一位士兵都配備至少一根標槍的情況下,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在衝鋒中發起標槍攻擊?

如上文所述,在固定不動的情況下,可以將標槍丟到18~20公尺外,而在短助跑1~2公尺的情況下可以丟到23~24公尺,因此衝鋒方以24公尺基礎,而防守方以20公尺為基礎。

  這時我們考慮到百夫隊的縱深,每一個士兵深度是0.8公尺,每排間距為1.8公尺,則第一排盾牌面到第二排盾牌面距離應為3.4公尺,到第三排已是5.2公尺。考慮到凱薩軍的第一排接觸到龐培軍之第一排的20公尺時,凱薩軍第一排如發揮24公尺射程,理論上可以命中龐培軍的第二排,但無法在命中第三排。理論上隨著兩軍越接近,可以投出的標槍也會越多,不過實際上可能會因為誤擊問題,而避免過於後排的士兵投出標槍。

  最後,如果雙方已經進入肉搏,則最後排的士兵距離最前排可能有19公尺的情況下,則要丟出標槍就已經是不切實際的作為了,因為這個距離有可能會隨著失誤,或者是第一排向前而發生誤擊,實際上,後排的標槍更可能保留到需要的時候才會投出。

  實際會在衝鋒階段投出標槍的,最可能的就是前兩排,而第三、四排在理論上可以在第二波投擲中投擲標槍,或者是定點時投出標槍,至於更後排的士兵則基於安全理由而不投擲,畢竟上面所使用的數據都是在沒有外物干擾、沒有密集陣型排列下所測得,而實際距離將可能會短些,甚至出現失誤的狀況。

 

C.拔劍肉搏

  在近接戰鬥階段,士兵必須在試圖殺傷對方的同時,避免被對方的武器所傷,因此表現得最相當謹慎,而我們能從已知文史中,得知羅馬軍人有用幾種方式進入這階段。在惠靈頓大道戰役中,軍團兵面對的敵人雖然遠多於自己,但因為軍團兵是從山坡上往下衝,且敵人幾乎無裝甲,因此他們會用盾牌衝擊敵人,讓敵人失去平衡後再用短劍刺擊,但在其他戰史紀錄中,特別是裝備和戰技接近的對戰,會發現交戰不會有這麼戲劇性的結果,而是綿長、謹慎的戰鬥。

  羅馬軍團的肉搏戰之所以卓越之處,在於在混亂的戰場上能較敵人維持隊形,且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和戰技,更利於在密集的近接戰鬥環境中發揮威力。透過面積巨大的盾牌保護,軍團兵的短劍迅速地刺擊,如果敵我沒有在裝備和技術上落差太大,軍團兵的動作都會非常謹慎。

 

D.疲憊與換排

  肉搏戰是極度消耗體力的戰鬥,而彼此攻擊的強度會逐漸變弱,並可能在數分鐘後就筋疲力盡,士兵的作為也會變得保守。以作者本人的經驗來說,持用木頭盾牌、身著環片甲和頭盔在陣列中作戰,能與對方持續相互攻擊、保持威力與速度的時間只有大約1分鐘,如果時間再延長,雙方都會變得不積極,動作也會是守勢為主,並找到最適當的時機才會進行攻擊。當然古代專業軍人的交戰時間會比這個久得多,但普遍評估大約落在5分鐘左右。

  如果士兵有卓越的耐力,那他們在肉搏戰中獲得的優勢也就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羅馬軍人在新兵訓練時使用的是雙倍重量的劍與盾牌。然而,訓練再優良的士兵也有極限,且眼前的敵人也不一定是同一個,也許原本對方的第一排已經受傷倒下了、陣亡了,接著敵人體力充沛的第二排已經補上,而該名士兵只能用僅存的體力,去應戰精力充沛的敵人,自然會在體力條件中居於下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馬人採用換排的戰術,令百人隊的正面有源源不絕,體力充沛的士兵,如同史學家李維(Livy)針對西元前340年拉丁戰爭中的紀錄,羅馬軍與伊特魯里亞軍的戰鬥在陷入膠著後,因羅馬軍仍保留精力的第二排,替換疲憊不堪的第一排,但伊特魯里亞軍卻沒有任何預備人力後,情況有了變化。

  然而,在刀光劍影的肉搏戰中,百人隊到底要怎麼完成安全換排,而不被敵人所追擊?時機點也許就在敵人已經疲憊不堪,或者是雙方陷入膠著,但仍然保持一定距離的時機點。儘管第三、四排的士兵無法直接攻擊到敵人的前排,因為標槍的彈道會過於接近我軍前排的士兵,但他們仍有機會攻擊到敵陣後排,擾亂敵人的陣型,並掩護前方進行換排。

  從這裡不難明白,為何百人隊各排保持180公分的距離,而各列則間隔90公分,目的就是為了讓前排的士兵有稍微往後退的距離,同時能在換排時,有空間能從各列之間向後轉進。

 

圖源:https://www.karwansaraypublishers.com/blogs/gary-brueggemans-the-roman-army-ancient-warfare/fight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