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首頁 新聞總覽 羅馬軍團的後勤戰爭

羅馬軍團的後勤戰爭

情報與後勤,是戰史上時常會被疏漏的部分,而後勤則更常被忽略,但透過倖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以及透過已知的編制,再加上現代化對於人體、動物的能量需求模型推算,我們得以一探羅馬軍團的後勤樣貌。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328551735299165965/

作者:李思平

  普遍來說,人們注意到羅馬軍團的強大之處在於先進的武器、編制和訓練,因為在無數的光榮勝利中,指揮官們正是活用羅馬軍團的這三點來結合正確的戰術與策略而取得勝利。但這只是羅馬勝利最光輝的一刻,若非詳盡的情報和縝密的後勤規劃,則羅馬軍隊的行動也只是建築在流沙上的高塔,其勝利將會非常罕見,僅存的勝利也難以長久。

  情報與後勤,是戰史上時常會被疏漏的部分,而後勤則更常被忽略,主要是因為它較缺乏特色,軍隊將它當作稀鬆平常的事情,史學家則認為這件是平淡無奇,不值得一提,也因此在史料上留下不少空白。但透過倖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以及透過已知的編制,再加上現代化對於人體、動物的能量需求模型推算,我們得以一探羅馬軍團的後勤樣貌。

  接下來,我們將從士兵的熱量需求、食物種類和後勤條件推算口糧攜帶量,接著再探討各種補給方式以及為了有效補給而做出的努力。

 

一、羅馬軍人的熱量需求推估

古代軍人的身高除了利用遺骸推斷外,也利用盾牌出土物的實際高度,配合浮雕的相對高度推算。例如此面浮雕中,共和時期橢圓弧面盾高度大約是120公分,則推估軍人身高可能是170公分左右。

  依遺骸、文史和盾牌所需合理保護面積推估,古典時代歐洲男性平均身高為166.5公分,而羅馬軍人的身高低標可能為165公分,較精銳的第一步兵大隊要求可能為173公分,全軍步兵平均身高可能為170公分,而170公分的平均標準體重依BMI推算為65.7公斤。

  在年紀方面,依據現存的帝國時期羅馬兵生涯紀錄推算,75%的人在18~23歲加入軍團,但在帝國初期有許多人超過40歲以上還在服役,這使得軍隊平均年齡平均接近30歲,因此依一名170公分高、66公斤重的30歲男子為基礎,參考現代軍隊的參考膳食攝取量(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RDA),則一天需要3000大卡左右。

  毫無疑問地,如果要算上全副武裝40公斤、單日行軍29公里以及構築營地所需的熱量需求的話,將會遠高於3000大卡,甚至超過5000大卡,而如果還包含戰鬥則會更多。但考慮到實際軍隊的食物配給量為每日定量定額,且基於古典時期的糧食供給較今日不穩定,因此平均來說士兵習慣以及能攝取的熱量也會低於今日。

  甚至是中世紀晚期至近代的軍隊,每日最多也只能為士兵提供約2500大卡的熱量,遠低於今日美軍在戰時以每日三包MRE所提供的3600大卡,因此我們應假設在最佳補給條件下,軍隊每日應供給單兵熱量為3000大卡為基準。

 

二、軍糧的種類

  在許多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史學家觀念中,羅馬軍人的日常飲食是以素食為主,而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當時研究到帝國末期時,將食肉行為與「蠻化」連結,因此帝國初期的「文明」軍人可能就沒有這麼野蠻的飲食習慣。但隨著考古資料的完整和出土物的增加,這個理論後來被推翻,並證實羅馬軍人的飲食非常多樣化。

 

A、穀糧

用小麥製成的餅乾或麵包,是羅馬軍人最主要的食物。

  穀糧(Frumentum)是羅馬軍人主要的食物,它占羅馬軍人糧食總重和總熱量攝取約60~75%,是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在共和中期以前,羅馬人能接受小麥(Wheat)或大麥(Barley)製成的餅乾或麵包,但大概在西元前三世紀以後,大家開始主要吃的是小麥,而大麥則是給牲口、奴隸和犯了罪的軍人所吃的,且這種作法最早可以追朔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

  然而,大麥的營養價值極高,它不僅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給牲口,也是角鬥士的主要飲食,可見羅馬人不太願意吃它,主要還是因為口感和它所代表的地位。因此,大麥在緊急時刻仍會做為軍糧食用,例如在羅馬共和內戰時期,凱薩軍被龐陪軍圍困時,就曾經以大麥為食。

  根據,波里比烏斯(Polybius)記載,西元前二世紀中期的軍團步兵每個月會收到三分之二麥第姆諾(medimnus)的穀糧,也等於32個喬克尼斯(choenikes),而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Herodotus)認為士兵每日飲食量就是1個喬克尼斯(choenix)。但波里比烏斯是羅馬時代的人,應該會使用羅馬度量為基礎來撰寫,而在1喬克尼斯等於2個羅馬升(sextarii),每羅馬升約0.54公升,故一個軍團步兵每個月會收到64個羅馬升,約等於34.56公升的穀糧,而以小月(30日)計算每天約消耗1.1公升左右的穀糧。

  最後,根據現代學者針對容量(公升)和實際重量的換算,取來自高盧、亞歷山卓、非洲和各地區來的小麥取平均,1公升的小麥約等於0.786公斤,因此每月實際收到重量為27.16公斤,以小月(30日)計算每日平均消耗0.9公斤。

  不過,這不代表羅馬軍一定每天定時給大家2個羅馬升的穀糧,而只是一種利於物資管理的計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承平時期的各部隊的補給量有別,例如波里比烏斯記載到,非公民騎兵收到的糧食是非公民步兵的兩倍,而公民騎兵則是三倍,但只要戰役開始,為了公平性以及便於後勤,所有人獲得的糧食都是一樣的。

 

B、非穀物糧食/副食(Cibaria

  羅馬人以小麥製品為主食,但為了增添食物的風味和體力,羅馬軍人也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和調味品,下面簡稱副食。在綜合各代的史料後,包括出版於四世紀的羅馬帝王紀(Historia Augusta)中提及的食譜,羅馬人的軍隊伙食(cibus castrensis)的副食由六大要素組成,分別為:肉類(肥豬肉/鹹醃豬肉lardium最為有名)、蔬菜(faba,主要是豆子)、起司(caseus)、鹽(sal)、橄欖油(oleum)以及水/醋/酒(acetum)等。

  以下,我們挑比較重要的副食品來說明。

1.肉類

1a.牛肉

  在肉類中,以現存出土物的數量統計,軍營中最常出現的是牛骨,顯示牛肉可能是軍團飲食的大宗,但這樣的研究成果是以不列顛和羅馬帝國北境的要塞為基礎,因此其他地區的狀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牛隻的各種特性令他成為優秀的肉食來源,首先是牛群的服從性高,容易被驅趕與跟上隊伍,歷史上也不乏讓牛群跟著軍隊,一路上作為機動肉糧的方式,再來就是牛隻是許多民族的重要資產,許多外族如果要表示對羅馬的忠誠和貢獻,往往要上繳牛隻,而如果對一個社區剝奪了牛隻,也能有效降低他們的生產力。

  最後,牛隻的換肉率高,且主食為草,相對來說衛生。一頭成年公牛平均363公斤,約可產出180~225公斤的牛肉,最差的換肉率落在約50%。牛肉可以被製成牛肉湯、燉牛肉、水煮牛肉、或便於保存的牛肉乾與醃牛肉等,烹飪樣式多,廣受軍人歡迎。

1b.豬肉

  現存軍營遺址上,第二多的動物骨頭就是豬骨,而出土物雖然不比牛骨多,史料提到牛肉的次數也比豬肉多,但很多關於軍糧的史料都以肥豬肉/鹹醃豬肉(lardium,下稱醃豬肉)代稱肉食,顯示豬肉用在於軍糧的比例可能不亞於牛肉。

  羅馬軍主要對豬肉做四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是水煮,第二是製成香腸(farcimina),第三種則是火腿(perma),最後則是醃豬肉,而豬肉的油脂則能用來製造餅乾。在所有處理方式中,醃豬肉最利於長時間保存,因此這會是非常重要的戰時肉類來源。

  古代歐洲豬隻較小,通常只有40~70公斤,且常常是以廚餘甚至穢物為食,因此衛生和口感可能不佳,但因為換肉率約75%,因此還能得到30公斤的肉。但整體而言,其產肉量遠遠不如牛隻,功能單一,且不易隨軍驅趕。

1c.羊肉和其他肉類

  其他動物的骨頭同樣也有在軍營中被發現,例如羊骨,但比例遠少於豬牛。古代羊隻有重要的經濟作用,其羊毛也是禦寒衣物的主要原料,此外古代羊隻重量約27~45公斤,換肉率僅55%,最差只能換得14.85公斤的羊肉,遠不如豬和牛,故羅馬軍人吃羊肉的比例最少。

  不過,在採集條件許可的狀況下,軍人什麼肉類都吃,甚至在緊急狀況時,連運輸和打仗用的牛、騾、驢、馬都在食物清單上。

  整體而言,羅馬人攝取的肉類比例是遠少於現代的,主要原因歸咎於現代的養殖業的發達。例如現代人每日肉類攝取量超過200公克,而根據四世紀的史料指出,羅馬軍人每日約消耗163公克的肉類,就可以看出極大的差異,但這樣的肉類攝取量在古典時代來看,也許已經是非常高的標準。

  假設用牛肉的熱量換算來看,100公克的牛肉等於250.5大卡,則163公克可以提供408大卡左右的熱量。如果是100公克含有肥油的醃豬肉,則是每100公克提供517.9大卡,並在163公克的狀況下提供約844大卡,是相當可觀的熱量來源。

 

2.蔬菜水果

  除了穀糧與肉類外,羅馬軍人也吃不少蔬菜(holus)和水果,蔬菜主要以小扁豆、豌豆、豆莢為主,且研究顯示這是他們的日常飲食,此外還有一些調味用的蔬菜,例如大蒜之類的也包含在軍人飲食內。至於水果則是被視為一種容易被採集,且健康的補充食品。

  根據研究,一個羅馬軍人每日的蔬菜配給量大約是0.18升,差不多是40~50公克,提供了大約190大卡的熱量。

 

3.起司與橄欖油

  奶製品與橄欖油是羅馬人飲食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促進食物的風味以及人體消化。一名羅馬士兵每日配給到的奶油或起司量雖未明文記載,但對於飲食的需要量,可以參考18世紀的英國士兵,每日配給27公克來假設,而橄欖油則是在烹飪和生產麵包、餅乾時很重要的原料,甚至讓生病的士兵「飲用」橄欖油,而橄欖油的每日配給量大約是44毫升。

 

4.水/醋/

  水分可以說是飲食中最重要的一環,沒有足夠的水分,士兵很快就會失去戰力,甚至在數天內死亡。因此根據統計307處軍營遺址的結果,顯示其中139座(45.27%)設置在河流處50公尺以內,另外還有44座設在100公尺內,等於59.61%是設置在非常靠近河流的地點,足見水源對軍隊的重要性。

  對於野戰的軍隊來說,確保路線上一直有水源是很重要的,但水源處也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成為規劃本身戰略,或暗算敵人的要地。畢竟,不論士兵如何強悍,如果依照羅馬士兵勤務推算,要是每日不攝取達2公升的水,戰力就會受到影響。

  但士兵並不全都帶水,他們更喜歡攜帶醋或酒混水,或者是喝葡萄醋酒(Posca),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有抗菌成份,不像水容易腐敗,第二是酒可以提供熱量,以一公升酒精濃度12%的酒計算,約可提供700大卡熱量,第三是醋本身有維他命C,能促進健康。當然古羅馬人不會知道維他命C的存在,只知道喝醋很健康。

  至於喝的習慣上,依據普魯塔克(Plutarch)所寫,在第二次布匿戰爭(218~202BC)中老加圖(Cato the Elder)有這麼樣的習慣:「他在戰役中主要是喝水,但只要實在太渴的時候,他就灌起醋來,或者是開始無力的時候,就會在加入一點酒。」

  在配給量方面,每個人平均會配給到約160公克的酒量,而士兵會使用隨身水壺裝水或酒與醋。

 

三、每日單兵軍糧/口糧內容與重量

  羅馬軍人每日消耗的食物量大約是1.3公斤,其中850公克為穀糧,460公克是副食,水則另外加上去。倘若是野戰行軍而攜帶餅乾作為穀糧的話,則總重量大約下降到約1.1公斤,

軍糧品項/重量/熱量/蛋白質

1.穀糧(麵包或餅乾)/850~650公克/ 1950大卡/75公克

2.肉類(以醃豬肉舉例)/163公克/ 844大卡/44.1公克

3.蔬菜(豆類)/40~50公克/ 170大卡/10公克

4.起司 / 27公克 / 90大卡/0公克

5.橄欖油 /40公克/350大卡/10公克

6.酒或醋/160公克/190大卡/0公克

7.鹽/40公克/0大卡/0公克

總和:1.1~1.3公斤 / 3594大卡 / 139.1公克

  由此表可見,在正常補給條件下,羅馬軍人的飲食既豐富也能滿足熱量需求,而多種食物混合起來也能產生更佳的營養,例如穀物和豆類混著吃,能得到更多的蛋白質。

 

四、野戰條件下的口糧準備與食用

  如果羅馬軍團駐紮在設施完整的軍營內,那伙食是由伙房提供,跟今天的軍隊並無二致,但在野戰條件下的伙食準備就有所不同了,此時伙食準備的責任會從中央伙房轉移到十夫隊(下簡稱「班」)上。

A.野戰條件下預製與烹飪

  由於古典時代並無罐頭,因此食品大都用原料的型態攜帶,或者是預製成乾燥物,例如餅乾、肉乾、菜乾、果乾等,但野戰烹飪仍然是最主要的部份。基於上述,羅馬軍人需要攜帶鍋碗瓢盆與廚具,當然也要有穀物的研磨設備,例如石磨。

  不過,人力石磨的產出速度只有每小時4公斤,而準備8人份(班)的量則需要約100分鐘,再花上45分鐘至2小時製成麵包或餅乾。假如士兵在完成行軍與構築營地後,恐怕是沒有太多的力氣和耐心再等上如此久的時間,因此在實務上,士兵會趁著休息時間儲備好幾天的餅乾或麵包量(很可能會請隨軍僕役做),或者是在出征前,由伙房預備大量可以及時或減少準備時間的食物給士兵。

  例如在西元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期間,埃米利烏斯‧保盧斯(Aemilius Paulus)就曾下令一支軍團在進入伯海比亞(Perrhaebia現今色薩利)時,預先給了他們10天份已烹飪過的糧食(指的是能有效減少準備時間的食物),而在西元前149年時,小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在親率騎兵拯救遭迦太基人圍困的四個大隊時,就下令部屬要準備2天份的口糧。

 

B.用餐的時機

  跟羅馬平民一樣,軍人最重要的兩餐分別是早餐(prandium)以及晚餐(cena),也有比較應急的餐點,但具體的用餐時機是受到嚴格管制的,特別是有敵情的情況下。

  據普魯塔克記載在西元前102年的艾克斯(Battle of Aquae Sextae)中,羅馬主力部隊在洗完澡並開始用餐時,有些部隊則還在洗澡,且出於安全考量,羅馬部隊幾乎只在營內用餐。同樣的,彼此都可能推算對方大部隊用餐的時間而發動突擊,因此如何在用餐時保持防禦力並推算對方的動作,就仰賴嚴格的管制和優秀的情報。

  此外,指揮官也會盡可能讓士兵在戰前吃飽,避免士兵在戰鬥中喪失體力,又或者在鏖戰後立刻餵飽士兵,讓士兵能迅速恢復體力,應付隨時可能再來的戰鬥。就像西元前190年阿基利烏斯‧格拉布里烏斯(Acilius Glabrio)突擊拉米亞(Lamia)時,雖然早上發起的攻擊被擊退,但他在中午時把部隊撤回營地內並開始放飯,接著讓士兵們休息一整天以恢復體力。到了隔天早上時,即下令精神飽滿的士兵發動突擊並成功奪下城市。

  然而在取得勝利,特別是對敵人完成追擊之後,士兵通常會變得上氣不接下氣且飢腸轆轆,而當他們距離營地很遠的情況下,指揮官就可能會下令將食物送出營外,讓士兵直接在野外用餐。還有另一種需要在營外吃飯的狀況,則是製造攻城器具和相關的建設時,因為他們必須要日以繼夜地施工,因此都是選休息時刻進食,而沒有群體統一。

 

五、糧食與餐具的攜帶

  一個標準的羅馬軍團有5120名士兵,並帶有158輛獸力拖車(通常單車是2頭騾子作為馱獸)、964頭騾子來運輸大部分的後勤物資,包括帳篷、木材、器具以及糧食等。但就像今天的軍人一樣,羅馬軍人仍會攜帶單兵口糧,而據約瑟夫斯(Josephus)記載,士兵會攜帶3天份的口糧,但也有其他史料記載要攜帶17天、22天甚至還有30天份口糧的紀錄,說法各異。毫無疑問地,要能提供士兵每日穩定熱量來源,又要帶到這麼長的時間,則某些天數下的口糧重量會過重,因此現代學者多研判某些天數,是整個軍團運用後勤車隊所攜帶的量。

  但是,一名羅馬士兵到底可以攜帶多少天的單兵口糧呢?綜合兵法簡述的既載以及現代重演的還原推算,以維格提烏斯(Vegetius)的《兵法簡述》提到士兵除了個人裝備(衣服、武器、防具)外還要額外攜帶20公斤的裝備,那在武器裝備(18公斤)、衣服(3公斤)小計21公斤的情況下,則一名士兵總負重為41公斤。

  透過十字木棍,掛載各種雜物的行軍杖(sarcina/vasa),其中就包括了餐具(vas)、備用衣物、披風、水壺、個人物品,總合起來大約6.6公斤,而在20減去6.6的情況下尚餘13.4,再除以先製成餅乾的單日口糧之1.2公斤計算,則得出至少11天份的口糧。

  然而,透過現代重演,重演者們曾達成在總重46公斤的情況下行軍500公里,以每日平均前進25公里的速度翻越阿爾卑斯山,而勤訓的古代軍人必然能做到同樣的表現。因此,倘若將總重訂在46公斤,則可以攜帶15天份的口糧,較接近羅馬帝王紀中記載的17天份。

  但這方面如以8人的班和2頭騾子以及全班公用裝備計算,則觀念會加全面。一個班的帳篷含配件總重約40公斤、石磨27公斤、16根防衛營地用的刺樁(pila muralia)約39.2公斤、土公器具與籃子約18.7公斤、廚具約0.63公斤,裝具約20公斤,總共約145公斤。

  如果考慮動物的安全和使用壽命,一頭成年的騾子最大有效負重是90公斤,因此兩頭騾子可以輕易背負上述總重,且還能攜帶大量的額外糧食。以180公斤減去145公斤計算,還剩餘35公斤的重量,這些重量如以1.3公斤口糧換算,則得到每人額外3天份的口糧。

  整體而言,如果士兵個人攜帶滿15天份口糧,再加上騾子攜帶的3天份,則可以達到18天,小幅超越了羅馬帝王紀的記載。不過這些重量也可能用來作為騾子吃的乾草,而以每天6公斤乾草計算,可以讓騾子吃上5~6天。不過,要是再計入馱獸拖行的牛車之類的,則整個軍團的糧食攜行量確實可以再大幅提升。

 

六、補給的來源與運輸途徑

  補給有四大方式:納貢、購買、採集、徵用與掠奪,而透過任一方式得到的糧食,則能透過陸路、水路抵達。指揮官必須靈活運用各種補給方式,並先行了解該行省或目的地擁有的支援和適合交通方式,如此才能確保軍團的戰力能夠持續。

 

A.納貢與購買

  在受控制的行省內時,補給來源主要是納貢與購買。在帝國時期,行省居民必須繳納10~20%的作物作為直接稅,也視為是居民的納貢(tributum),但許多作物實際上要送回到羅馬,因此留在各行省的作物並不一定能滿足駐軍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就必須要花錢向當地市場購買食物,但軍隊通常會用遠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因此也被稱為是強制購買(frumentum emptum)。

 

B.採集、徵用與掠奪

  採集、徵用與掠奪則是在戰區會使用的方式,畢竟前進的距離越遠,補給線就會拉得越長,部隊也會越來越脆弱,因此在安全的補給路徑建立前,部隊最好自立自強的進行採集,包括檢果實、打獵等,並對當地人實施糧食徵用,或者是出於打擊對方士氣、經濟型態的掠奪。

  在收集的資源項目方面,軍隊除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糧食以外,還要有生火用的柴、充足的水資源,以及給馱獸和戰馬吃的糧草等,這也是為什麼古典時代的戰役季,通常都是春末至秋初,因為只有這段時間才能找到足夠的植物給動物吃,柴火不會消耗過快,資源也會比較豐富。

  不過,在戰區收集物資時也考驗指揮官的智慧,敵人有可能趁機攻擊、騷擾或埋伏,導致資源無法收集完成。

 

C.運輸途徑:水路

  透過河川或大海的水路,是羅馬軍團常用的補給方式,相較於陸路,船隻的速度相對穩定與快速,也可減少遭到劫掠的機會,除非對方也有海軍艦船能夠攔阻。

  不過,受制於天候和海象,船隊有時會因進水而汙損穀物,而最嚴重的就是翻覆後葬身水底,因此根據史學家記載,地中海只有在5月27日至9月14日間可安全航行,而在晚於11月11日、早於3月10日間,海象都是不利於的船隻通行的,也因此只有選在船隻可安全航行的時間打仗,部隊才比較有機會從海上獲得物資。即便從河道也是有一定的季節限制的,只要秋冬河面開始結冰,船隻便無法利用河道了。

  以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的日耳曼戰役來說,他在西元16年建造了大量的艦隊,從高盧行省北岸發船,沿著日耳曼沿岸行駛,最後從河流逆流而上與日耳曼尼庫斯會合,同時他也利用萊茵河的支流向東運補物資。另一方面,羅馬人在返回冬營時,搭乘艦隊返航的部分部隊,卻因為碰上了惡劣海象而幾乎全軍覆沒。這樣的事件充分顯示水路運輸的一體兩面,它既能快速運輸部隊,並有效為大部隊補給,但一方面又因當年船隻適航性低劣,容易受海象影響而損失。

  儘管有著巨大的風險,但它的利仍然大於弊,因此只要地理環境允許使用水路,羅馬人還是會盡可能地利用,以下舉例利用水路的巨大優勢。畢竟陸路補給線少有超過300公里的案例,但水路運輸能夠輕易地超過上千公里。

  以當代的公路網和水路為基礎,並代入船隻速度與步行速度(等同獸力)計算,從現今德國美茵茲(Mainz),當年蒙格提亞昆(Mogontiacum)沿萊茵河往北,至現今德國科隆(Cologne ),當年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 Ara Agrippinensium)的169公里陸路、187公里水路來計算,陸路每日行進30公里需5~6日抵達,但利用萊茵河水路運輸後只需要3~4天即能抵達,其速度差距可見一班。

 

D.運輸途徑:陸路

  陸路運輸是補給的最基本方式,不論是否有借助水路,抵達軍營或部隊的最後一哩路都要靠陸路。相較於水路,除非打算穿越水域,否則陸路的規劃不受制於海岸與河川的位置影響,而羅馬人重視陸路的程度,也能從帝國境內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看出。

  在實務上,羅馬人的陸路補給線拉長到100公里的案例不少,偶爾還有延伸到320公里的,例如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的西元前169年時,執政官馬修斯‧菲利普斯(Marcius Philipus)在馬其頓阿斯克德斯河(Ascordus river)打仗的部隊,補給線就超過了100公里,而在西元前71年盧庫魯斯(Lucullus)圍攻基齊庫斯(Cyzicus)城時,他從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拉來的補給線就超過了320公里。

  但在另一方面,陸路也有著安全性的缺點,只要在戰區內前進,就必須派遣對應的部隊進行戒護,從一個百夫隊到數個大隊不等,而羅馬人雖會盡可能地在補給線上建立哨點,並讓一些比較差勁的單位或部隊駐防,以阻絕盜賊的掠奪或敵小部隊的攻擊,但整體而言仍然是軍團的軟肋。

 

七、補給節點

  為了要增進資源分配的效率,羅馬軍隊的補給節點大致上區分成作戰基地(Operational Base)和戰術基地(Tactical Base)。前者是用來集中作戰區域內的補給物資,通常會開設在港口,或有港口的城市,又或本身就是軍隊的冬營,而這樣的地方設有容量足夠的倉庫,可儲放供給軍隊打完整個季戰役的補給品。後者則設置在鄰近軍隊,或者就是行軍營本身,作用是從作戰基地接受補給物資,最後交付到部隊手上,因此也是整條補給線的終點。

  在前文所提到的陸路補給線長度,即是從作戰基地到戰術基地的距離,而能儲放在戰術基地的物資也相對有限,也可能因為遭敵人干擾,或路況影響而不能準時接到補給,因此兩者之間通常設有哨點,而距離較長的則在中間設置有多個節點倉庫(étapes)並兼作為哨點之用。

  另一方面,戰術基地本身設置的位置也最好鄰近水源,並設在資源豐沛之處,以方便部隊提水與採集,因此不宜離敵人太近,但又不能遠到部隊需行走過長的距離去接戰,否則部隊不論在勝利或失敗後,都不能很快地回到安全的營地。

 

結論:

  後勤是門極複雜的學問,而對於王政時期和共和國中前期的羅馬人來說,由於作戰區域一直是在義大利半島內,因此並沒有意識到後勤的重要性,一直到進行了第一次布匿戰爭,需要將戰場擴大到海外,並意識到本身的後勤能力無法應對時,羅馬人在戰後才發展出一套可靠的後勤系統。

  因著海外戰爭的刺激,再隨著當時世界上最優秀後勤系統的誕生,而在稱霸地中海,掌握絕對海權和河道控制權後,羅馬人能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將軍隊開往帝國最偏遠的角落、敵境的最深處進行作戰。

  可以說,羅馬後勤的先進程度,不僅在戰略上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羅馬人的各種先進武器,同時也是整體國力的最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