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化廚房
作者:李思平
士兵在野外要能吃上一餐並不難,只需要隨身攜帶的口糧就可以滿足,但要吃上熱騰騰的一餐就很難了,而熱食通常會比口糧更多樣化,對於士兵的營養和士氣有提升的作用。但為了在前線弄到熱食,通常只能向上級領取生食材,接著幾個人圍在火堆旁自行烹飪,這種方式會增加小單位的壓力,例如需要背負鍋具和烹飪的大小準備,因此最有效率的形式仍是一次集中炊事能量,處理超過上百人所需的飲食,接著分配到士兵的手中。
不過,野戰廚房的開設對於食勤兵來說也不容易,通常會在開設與撤收時浪費不少時間,而這對於講求效率的軍隊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此就出現了野戰
炊事車的概念。最早的野戰炊事車是19世紀南北戰爭後美國人發明的「溫食車」(Chunk wagon)後,它是一種有系統地裝備工作檯、儲放炊事工具與食材的4輪馬車,雖然這種車輛無法直接在車上烹飪食物,但概念也啟蒙了各國對於野戰炊事車的發想。
▲「燉牛肉大砲」(Gulaschkanone)
在現代野戰炊事車的雛型中,最著名的是德國人在1892年發明並應用的「燉牛肉大砲」(Gulaschkanone),它是一種裝在2輪拖車上的移動爐灶,因著長管狀的煙囪和常用來燉肉/菜和煮湯的鐵鍋而得此名,而世界各國在一次大戰期間的野戰炊事車是類似設計,提供的熱食都是燉肉/菜為主,後續的炊事車以此設計精進,例如多鍋爐、單煙囪設計,能讓炊事車一次處理更多的食材,或增添食材的多樣性。
在二戰期間,野戰炊事車的功能更完善了,例如美軍就將知名的M1937野戰爐搬上軍卡,能在地面上開設廚房或直接在車上料理,而歸功於先進的爐具設計,M1937野戰爐無須燒柴火與排煙,而是使用燃燒白汽油/去漬油的汽化爐作為加熱源,並可更換不同炊具,例如湯鍋、鐵盒和烤盤等,再放入深淺不同的掛架中以控制接受熱源的程度,以就能做各種料理,從基礎的燉肉、荷包蛋到複雜的蛋糕都能做到,而這種野戰爐也一直到越戰結束後才被淘汰。
▲貨櫃化廚房內打飯菜
到了現代,美軍的野戰炊事已經進化成一個完整的陸軍野戰炊事系統(Army Field Feeding Systems,AFFS),且從旅級一路到連級都有專門的野戰炊事車以滿足。在旅級和營級層面,有裝在20呎拖車上的貨櫃化廚房(Containerized Kitchen,CK),可以透過軍卡拖曳,並到作業地點後放下再展開,能每日供給3餐給800名士兵。接下來則有滿足營級需要的戰場廚房(Battlefield Kitchen,BK),移動時可由輕中型戰術輪車(LMTV)拖曳,展開後可每日3餐給供給300名士兵。
▲突擊廚房
最後則是滿足連級需要的突擊廚房(Assault Kitchen,AK),它是架設在輕型拖車上,可由悍馬車拖曳的炊事車,主要的功能是裝載B口糧(密封式隔水加熱餐盒)並提供加溫的服務,同時裝載冷熱飲提供給前線的士兵享用。而一輛突擊廚房的口糧裝載量和加溫時間,可以讓90分鐘內餵飽250名士兵,都享用到冰涼的冷飲與熱騰騰的美食。
正如拿破崙說的名言:「軍隊是用它的胃袋行走。」現代美軍已經做到了各級部隊走到哪、胃袋就跟到哪的程度,也是美軍能在全世界維持高昂戰鬥力的關鍵之一。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