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平
確立攻擊直升機的實用構型
在1964年3月,FAS計畫轉型為先進空中火力支援系統(Advanced Aerial Fire Support System,AAFSS),並於8月提出需求建議書後開放廠商競標。AAFSS的需求為期望攻擊直升機具備靈活機動力、高速、更小截面積和更優的接戰效率,特別是要求巡航速度達361km/h、最高速度達407km/h,且具備在攝氏35度1830公尺無地面效應狀況下盤旋的能力。
最終,軍方於1965年底月選出洛克希德的AH-56A夏安攻擊直升機,它完美符合了AAFSS的需求,是一種可以用最短時間攜帶強大火力抵達接戰區的直升機。然而,由於軍方的要求甚高且追加需求,洛克希德在修正以符合需求時遭遇了不少技術問題,使得生產和服役時間延宕。但同時為了解決前線需要,陸軍也在同年開出一款過渡型砲艇機的需求,先作為陸軍航空隊的攻擊直升機,直到AH-56A能服役為止。
要滿足過渡型砲艇機的需求,各家廠商大部分採用改裝既有運輸機種,例如波音(Boeing)將CH-47武裝化後的ACH-47A,卡曼(Kaman)的武裝化HH-2C、塞考斯基(Sikorsky)的武裝化S-61等,只有皮亞塞基(Piasecki)的16H和貝爾(Bell)的貝爾209的設計較為特殊。但最終,是截面積最小、最靈活且唯一採縱列座椅的貝爾209在1966年4月勝出,並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服役的攻擊直升機:AH-1眼鏡蛇。
在1967年8月,AH-1G開始送往越南進行實戰測試,並在1個月後就開始有擊殺紀錄,同時獲得了實戰部隊的好評。事實證明,攻擊直升機在殺傷效率上遠超過武裝直升機,即便配備了相同的武裝,但AH-1G在戰場生存性和接戰效率上皆優於武裝化UH-1。
同時,原應服役的AH-56卻因仍未能解決技術問題,因此生產計畫在1969年5月終止,而整個AAFSS計畫也在1972年8月遭到取消,理由是AH-56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尺寸過大、成本過高,且再加上蘇聯野戰防空的進步,擅長利用高速俯衝攻擊的AH-56將會失去生存性。
為殲滅裝甲縱隊而立新標竿
在越戰接近尾聲之時,陸軍將重點拉回歐陸。美國在這裡面對的並不是採用游擊戰術的北越,而是擅長運用人海戰術的蘇聯,其最大的傳統威脅即是數量龐大且科技先進的裝甲縱隊。
以當時北約地面部隊的質與量來說,幾乎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擋住鋼鐵洪流,又加上美國空軍可能會因爭奪制空權而分身乏術,難以實施密接空中支援,且蘇聯強大的野戰防空系統也可能會干擾戰機支援。基於此,陸軍意會到需要配備一款能在強大野戰防空系統前存活,並有效毀滅敵裝甲部隊的直升機,而這也就是先進攻擊直升機(Advanced Attack Helicopter,AAH)計畫的由來。
在AAH於1972年8月誕生前,陸軍曾在同年2月至7月重新評估包括AH-56在內的多款直升機,但發現全部無法符合歐戰的需求並具備足夠的生存性,故軍方不僅終止AH-56的計畫,並在8月新開AAH計畫。新計畫的要求除了將速度需求降低到合理的269km/h外,亦要求比現亦AH-1更優的火力、表現和航程,且具備以貼地飛行(Nap-Of-the-Earth,NOE)執行任務的能力。
由此可見,此時的重點已不在能用多快的速度抵達戰場,而是能否靈活的運用地形,在日漸先進的蘇聯防空系統前存活。此外,還要求AAH能裝載30mm機砲以及16發TOW飛彈,足足是AH-1反裝甲火力的兩倍,其針對裝甲部隊打擊的用意明顯。
在同時,原做為過渡機的AH-1,現在卻在AH-56取消後、AAH出現成果前獨挑起攻擊直升機的大樑,而為了滿足全新的作戰需求,AH-1也於1973年進行與拖式飛彈(TOW)的整合測試,並於1974年開始小批次升級至具備發射TOW飛彈能力的AH-1Q,接著在升級至AH-1S與F的標準後配備了熱像儀(FLIR)。
此兩種升級的意義重大,第一點,有別於以往一樣主要仰賴機砲和火箭實施俯衝攻擊,或者使用不可靠的無線電導引飛彈,現在可以在定點、低空的情況下,對遠距離的敵人實施精準打擊,從而大幅增進反裝甲的效率,同時降低敵防空武器的威脅。第二點,使用熱像儀則大幅提升了搜索效率,並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是攻擊直升機性能提升上的重大里程碑。
在AAH計畫中,共有5家廠商前來競標,最終在1973年6月選擇休斯直升機(後由波音收購)的YAH-64A與貝爾的YAH-63A進入決選。在評比測試後,YAH-63雖然在生存性上評定略優,但YAH-63曾有一架原型機墜毀過,而YAH-64在起降穩定性與抗打擊方面更優,因此AAH計畫在1976年12月10日選出YAH-64,並進入AAH第2階段,讓YAH-64正式進行整合感測器和武裝套件,包括全新的反戰車飛彈,同時賦予正式編號:AH-64A。
如前所述,AAH在一開始就要求可配備16枚TOW飛彈,但因應日漸強大且射程增加的蘇聯野戰防空系統,陸軍有感於TOW射程與僅能發射機導引的限制,遂於1974年指示研發AGM-114直升機載射後不理飛彈(HELicopter Launched FIRE and forget,HELLFIRE),也就是日後俗稱的地獄火飛彈。在第二階段中,工程師除了要讓地獄火飛彈實用化外,亦在測試用機上測試了馬丁(Martin Marietta)與諾普(Northrop)兩家不同的感測器套組,最終地獄火於1979年4月在AH-64上首次試射成功,而馬丁的感測器套組也於1980年4月勝選。最後,美國陸軍在1981年底賦予AH-64A「阿帕契」(Apache)的名稱,並於1982年3月26日正式向休斯直升機下訂11架,正式令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攻擊力量進入全新的時代。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