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平
攻擊直升機概念的緣起
攻擊直升機在各軍事設備中所占的性能空缺之處,是可在「簡易機場、超低空、超低速、低形跡」條件下進行攻擊,但最初利用此條件的並非直升機,而是二戰的武裝輕航機。
在二戰期間的武裝輕航機運用很簡單,就只是砲兵前觀機或教練機掛載小型炸彈或火箭彈,對敵人群集部隊或裝甲單位進行騷擾。此兵器雖未達成重大戰果,但卻在軍事上指出利用「簡易跑道、超低空、超低速」的條件進行攻擊是可行的,且敵人必須採取與應對高速機不同的策略防範,意味著指出當時軍事裝備的性能空缺之處。這種途徑享有比高速定翼機慢,易於搜索與攻擊地面目標,同時又有不受地形限制的優勢,不過,在戰後直升機的技術逐漸成熟,且更享有無須跑道和更大酬載的優勢後,直升機就成為利用此條件的完美工具。
美軍是全世界最早應用直升機的軍隊,而直升機雖然在韓戰只有有限度的運用,但也展現了巨大的潛力,包括武裝化的可能性。直升機武裝化的開端,是在1950年8月韓戰期間,海軍與陸戰隊聯合執行將貝爾OH-13直升機(海軍編號HTL-4)加裝3.5英吋M20巴祖卡火箭砲的試驗,並且成功試射,令全世界第一架武裝直升機誕生。但在此時,海軍測試的目的並不是成為一種主戰兵器,而是探詢直升機武裝化的可能性,同時在後來逐步將測試導向加掛深水炸彈和聲納浮標,意圖使直升機成為反潛新利器,而陸戰隊則是很早就發現直升機的價值,希望讓它成為未來兩棲突擊的新主力,包括令直升機具備火力以自衛和攻擊。
至於陸軍注意到直升機的潛力最晚,但在1950年代中期,有遠見的直升機軍官:傑伊‧范德普上校(Col. Jay Vanderpool)注意到直升機不僅能在偵察、運輸、醫療後送以及連絡,還可以提供陸軍可靠的火力支援和護衛。儘管在武裝化直升機概念被提出時,曾受到認為直升機太過脆弱的保守派反對,但高層同時也意識到在空軍對地支援不及時,而陸軍又無可靠的武裝航空器後,武裝化直升機將成為最佳解方,同時也為了護衛未來「空中騎兵」之概念而服務。
為空中騎兵而生的護衛
空中騎兵,此全新的垂直作戰觀念,透過直升機投射部隊,令地面部隊無需像傳統作戰形式一樣曠日廢時的推進戰線,而是可以自己挑選時間和地點,快速跨越長距離與敵接戰,可猛攻、鞏固、透過空運補給甚至快速撤離。此外,汲取法國在奠邊府大敗的經驗,讓美軍意識到在即將迎來的越戰中,透過具備更強的機動力,讓地面部隊在地形複雜的戰場快速機動,打擊神出鬼沒的越共,才能避免重蹈法國人的覆轍。基於此,美軍以空中騎兵概念為核心,並加速武裝化直升機的試驗和組成。
從1956年開始,美國陸軍針對H-34、H-19和H-21等運輸直升機進行武裝化試驗,掛載的武器極為多樣化,除了有2.5吋火箭外,亦有20mm機砲、.50機槍、.30機槍和5吋火箭等配置,甚至還外掛上AGM-12犢牛式空對地飛彈。而如OH-13這類的輕型直升機,也進行了加裝.30機槍、2.75吋火箭甚至SS. 10反戰車飛彈。這些武裝配置雖然在當年屬於實驗性,但也為日後武裝直升機和攻擊直升機的武裝配置奠定了基礎。
在投入越戰後,空中騎兵的作戰概念也初試啼聲,直升機能快速跨越惡劣地形並投射步兵,發揮效能更優、風險更小於空降的空中突擊作戰,但他們只能請戰機、砲兵支援,或者是以本身的艙門機槍自衛,這樣的火力時常無法即時或有效壓制敵人。因此到了1962年底,陸軍除了先讓15架UH-1A配備定向的雙.30機槍和2具8聯裝2.75吋火箭莢艙,用以填補火力空缺並作為過渡方案外,亦見證了貝爾展示之D-225易洛奎戰士直升機的潛力,它比當時的其他通用直升機都還要靈活,更適合戰鬥,因此陸軍遂展開火力支援空中系統(Fire-Support Aerial System,FAS)計畫,研究專職於戰鬥的直升機:攻擊直升機。
在實戰中,武裝化的UH-1A直升機在實戰中雖可為空中突擊提供保護,但也承受了不少損失,而武裝直升機雖然就此驗證是可行的戰術戰法,但也證明啟動FAS計畫的概念正確且必須堅持下去。同時,陸軍仍持續改良現有直升機,例如在UH-1上配備SS.11飛彈和更大出力的發動機等,但不論通用或重型運輸直升機如何武裝化,其不靈活的機體和不夠有效的火力酬載,仍無法完全滿足護衛需求以及戰場生存性。
在這個情況下,勢必得衍生專業的攻擊直升機....
會員帳號 : |
會員密碼 : |
驗證碼 : |
- 會員登入 - - 忘記密碼 - - 加入會員 - |
使用社群帳號登入 Facebook 登入 Google+ 登入 |
Email: |
Email: |